《中国佛教史辞典》(087. 991-999)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1000(大日经疏)-1100译文丢失

991.大通禅师
赐于神龙二年(706年)圆寂的北宋神秀的谥号。→神秀

992.大通方广经
三卷,作于中国的伪经之一。大正藏八十五卷。亦称《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方广灭罪成佛经》。经的主旨是解说十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名号的功德,明确忏悔灭罪成佛。此经在初见于《法经录》,据说陈文帝(560-566年)还以此经为基础进行过方广忏悔,因而据推断成书于六朝末年前后的江南。尽管在《法经录》以后的诸经录中全被当作伪经,但在民间似乎十分流行。从敦煌发现约二十种写本,书写于天平三年(731年)的下卷留传到了[日本]京都知恩院。

993.大统
据说北魏的僧官制设置昭玄寺,设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个(隋书卷二十七百官志)。实际并非设大统、统各一人,昙曜任沙门统时,在其上也并未另设大统。

994.大唐西域记
十二卷,玄奘译、辩机撰。大正藏五十一卷。玄奘有关印度、西域的见闻录。应太宗皇帝之命,贞观二十年七月十三日完成,上奏于帝。据认为是辩机以玄奘从贞观元年(627年,一说贞观三年)出国到贞观十九年回国为止有关印度、西域的记录(志记)为基础,加以编纂而成。是了解七世纪前半叶印度、西域一带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族、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珍贵的资料,当时自不必说,时至今日仍得到研究这一地域者的重视。

995.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二卷。大正藏五十四卷。唐义净撰,亦略称《求法高僧传》。义净游历印度归途中,在室利佛逝(Srivijaya)于永昌元年(689年)到天授二年(691年)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一同撰述本书,送回本国。集录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到中宗天授年间(690-691年)为止在西域求法的高僧60人的事迹。撰者也将介绍了不少自己所见所闻的印度南海的佛教情况。有E.Chavannes的佛译(1894年)。

996.大唐内典录
一卷,道宣撰。大正藏五十五卷。初唐时所作经录之一。道宣因营造长安西明寺的经藏,认为有必要检索一切经的内容,但痛感以往经录不完备,于麟德元年(664年)完成本书。本书由“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一卷—五卷)、“历代众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六卷—七卷)等十种目录构成。前者继承《历代三宝纪》的代录,是时代别、译者别的目录;后者是继承《仁寿录》的分类整理目录。继承原本性质各异的前代经录,并且也完全无意对两者加以调整,在这部分中不能找到本书的独特性。显示出本书特色的,还是以西明寺经藏为基础的“历代众经见入藏录”(八卷),以及将中国所作佛教文献目录化的“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十卷)等。

997.大顿悟师
围绕着道生的顿悟成佛说,有大顿悟义与小顿悟义二说,特别指称道生(《三论游意义》)。对后代的禅宗与华严宗有影响。

998.大日经
七卷,善无畏译。大正藏十八卷。全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据推断原题为《Mahavairocanabhisambodhividurvitadhisthana-vaipulyasutrendraraja nama dharmaparyaya》,梵本现不存,仅知有汉译本与西藏译本。据认为是成书于七世纪中叶的密教经典,属胎藏界,与属金刚界的《金刚顶经》同为密教的二大圣典。汉译是善无畏(637-735年)得到一行(673-727年)的帮助,于开元十二—十三年(724-725年)译成。本经的注释中得到重视的有《大日经疏》,是一行根据善无畏口述记录下来的。

999.大日经义释
十四卷,一行述记。续藏一•三十六。全名《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或单称《义释》。本书是一行对《大日经》的注释,但与同样被认为是一行记的《大日经疏》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一般来说,根据本书开头的序,一行根据善无畏口述记录下来的是《疏》,由智俨与温古对此疏再修,称为《义疏》。密教中两书都被当作与《大日经》有关的最权威的指南书,尤其在日本,前者受东密系、后者受台密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