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71.寺领
指寺院所有的领地,是主要的寺有财产,亦称寺田、寺庄。原则上不问上下,由信者的布施而形成,随着教团的发展,也由僧侣积极地进行获取与扩大。尤其在唐代、宋代,寺院利用其免税特权与贵族勾结,使寺领显著增加,成为招致国家财政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例如唐代的睿宗(710-712年)禁止官人、百姓将庄田、宅舍向寺院、僧尼布施,玄宗(712-756年)禁止在王公、贵族的庄宅设置寺观。然而,随着均田法的崩溃,以后寺领日益增大,这一倾向一直持续到时代初年。
772.支娄迦谶
(生卒年不详)安世高在洛阳进行小乘系佛典翻译的同一时期,来到洛阳的译经者中最有名的是支娄迦谶(Lokaksema,支谶)。他出身于大月氏国,根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的“支谶传”,汉桓帝末年来洛阳,灵帝光和(178-184年)、中平(184-189年)年间译《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三经,另外根据道安的调查,《阿阇世王经》、《宝积经》等十余部经大概也是支娄迦谶所译。批判小乘教,因而翻译新兴的大乘佛教诸经典。出身的月氏国以印度西北部为中心,跨越印度西部INDAS流域到中部的冈吉斯中游。当时的贵霜王朝,将领土扩大到帕米尔的东西部,正是该王朝的全盛期,著名的迦腻色伽王在位,全力保护佛教的兴隆,大致相当于桓帝、灵帝时代。这一地域的佛教徒兴起向丝绸之路各国、并进而向中国东进宣教的风潮,也是自然的趋势。且说对于支娄迦谶译出的经典,《出三藏记集》在道安所举之外加上二部,共举了十四部。译出的经典中,重要的是《道行般若经》,是《般若经》系经典的初译。这一译本大概是由印度的竺佛朔诵读、支谶等翻译的。般若系的经典经由魏晋时代的玄学清谈(谈论老庄的学问)为媒介,受到汉人知识分子的注意。另外,《般舟三昧经》是以西方的阿弥陀佛为对象,解说集中精力念即见阿弥陀佛、且听到法,在中国佛教史初期导入阿弥陀净土信仰,成为东晋慧远的庐山东林寺的念佛结社的主要指导经典。另外,《首楞严经》在四、五世纪的知识分子佛教徒中间流传、讲读,据推测尤其对中国佛教的大乘化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773.地论学派
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是以世亲的《十地经论》作为所依之论加以研究的大乘学派。六世纪初,以《十地经论》译出为契机而形成,七世纪初为止流行于北朝。《十地经论》是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起到四年,由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佛陀扇等翻译,由于译出时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在教理上的见解不同,两师有各自不同的传承,成为地论学派分为南道、北道二派的原因。当时从相州入洛阳有南北二条道,继承勒那摩提之说的慧光在南道,因而慧光的系统称为南道派,另一方面,继承菩提流支的道宠在北道,因而他的系统称为北道派。地论宗除《十地经论》之外,还根据《楞伽经》与《起信论》标榜如来藏缘起说,在教学上的差异是,北道派视阿梨耶识(Alaya-vjnana)为真妄和合识,取九识说;而南道派将此视为净识,取八识说。虽然前一系统中,道宠的门下有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志念等,但似乎不怎么兴盛,其事迹也不太清楚。与此相对,南道的慧光门下有法上、僧范、道凭、慧顺、灵询、道慎、昙遵、昙隐等,才能出众者很多,十分兴盛。其中,法上与其弟子慧远是南道派教学的确立者。隋代初年,由昙迁在北地传播《摄大乘论》以后,摄论宗一在北地弘扬,摄论宗以第九蓭摩罗识为净识,建立了九识说而与北道派之说相一致,因而北道派合并到摄论宗中而消亡。另一方面,慧远在晚年,以摄论的第七阿陀那识补充地论教学第七识的性格不彻底性,南道派也摄论化了;到了孙弟子灵润时,转向摄论的地论学者多了起来,随着摄论宗的势力的兴盛,南道派事实上已经消亡。
774.四论玄义
→大乘四论玄义
775.真慧寺
位于湖北省蕲州黄梅县东北,亦称大中东山寺、五祖寺,甲刹之一。唐代时禅宗的五祖弘忍开创,由宣宗之敕,营建名为大中东山寺的伽蓝。此山亦被称为冯茂山、五祖山、东山,山中有授法洞、讲经台、白莲峰、洗手池等古迹。到了宋代景德年间(1004-1007年),得真慧寺的寺额,五祖法演(?-1104年)住此,发扬杨岐派之禅。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两次遭火灾,之后曾试图修复。
776.真可
(1534-1603年)自号紫柏,字达观,俗姓沈,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十二日生于吴江(江苏省)太湖的摊欠。十七岁出游,师从虎丘僧明觉,又外出游历,听到有一僧人读张拙之偈“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在一次斋时大悟。接着在匡山学习法相,参拜燕京的遍融,万历三年(1575年)寻访大千常润。致力于稜严寺的复兴,在五台山、径山刻大藏经。万历十四年七月,在东海那罗延窟访问憨山德清。之后二人交友,立志禅道复古。万历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圆寂,终年六十一岁,僧腊四十一。著有《全集》二十九卷等。
777.真观
(538-611年)字圣达,俗姓范,吴郡钱塘人。幼年通晓诗礼与儒、道群经,投义兴的生师、落发,跟大功德寺的贞师学《十诵律》,跟华林寺的园师学《成实论》。后来跟兴皇寺法朗学习达数年。在钟山访问开善寺的大忍,也曾听辩、勇二师讲学。在兴皇寺开二谛之宗,傅绎等学士皈依。住东夏的香严寺,讲《涅槃》。写信给徐陵,上奏停止教团肃正。与天台智顗为法兄弟,在智者被召到宫中后,致力于讲席。受到隋文帝、秦王等的欢迎,以病为由推辞。回众善寺,594年应刘景安之请讲《海龙王经》求雨。与道安在灵隐山的石室中头陀,陈伸宝建寺,号南天竺寺。常讲《法华,当作心要。611年接受李子深之请,讲《大涅槃》而圆寂。接受杨素的皈依。有各种导文二十余卷、诗赋碑集三十余卷。
771.寺领
“……随着均田法的崩溃,以后寺领日益增大,这一倾向一直持续到时代初年。”
“时代初年”?会不会是“明代初年”哦?
谢。是有问题。感觉不会是“明代”。先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