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1. 1121 道安)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21.道安(释道安)
(312-385年)也称弥天道安,俗姓卫,河北常山扶柳人。自幼失去双亲,由义兄孔氏养育。7岁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而且达到一读就熟记的程度。12岁出家,但因容貌丑陋而不为师父所重视,在三年间每天仅在田间服役。某日,师父就经典《辩意长者子所问经》请答。道安在傍晚归还,师父觉得奇怪,通过其全部背诵终于获得佳绩,并求教其它经疏。师父再授以更长的《成具光明经》,他又是一读而熟记。给予道安一生决定性转折的是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但当时正处于五胡乱华的战乱时期,他一边逃难一边修学。佛图澄入灭后,立即跟随竺法济、支昙、竺僧辅等学习,研究《道地经》和《阴持入经》。还要逃避战乱,努力地到处讲说。应武邑太守卢歆之请,按赵王石慕的要求开讲,战乱不止就辗转在王屋的女机山(山西)、河南的陆浑、直至新野。此时为了佛法的传播,教团分散开来,竺法济去扬州,法和往蜀地,自己达襄阳。东晋的孝武帝也向道安派遣使者,颂扬他的高德。前秦王苻坚也听说道安的名声,期望他成为自己的顾问。道安应苻坚要求到长安,从此开始的五年间,是其晚年比较低落的研究教化生活。当时有名的习凿齿也成为苻坚的臣子,因而有人说:苻坚十万军队取襄阳仅得一个半人,所谓一人即是安公,半人即是习公。在襄阳,道安与习凿齿相会时,据传对于所谓“四海的习凿齿”有“弥天的释道安”自称这样的插曲。道安的一生持续地精于《般若经》的研究,著有众多的注释,有《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折疑准》、《道行集异注》等。另外,对禅观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大十二门注》、《小十二门注》、《了本生死经注》、《人本欲生经注撮解》、《安般守意经解》、《阴持入经注》及《大道地经注》等注释书。再有对佛典也写有很多序文,在其中有佛典翻译的由来、佛典的解题,而且还展开了一种翻译论。有名的翻译论是“五失本、三不易”并以那样的序文之一的《摩呵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加以说明。道安还通过从后汉到西晋止的时代和译者的调查,判别佛典的真伪,于东晋的兴宁二年(364年)撰述了《综理众经目录》(在以后略称为《道安录》)一卷。该经录现已散失。在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二到卷五中,可以窥测到它的内容。道安很重视戒律,昙柯迦罗与昙谛传来的《僧祗律》和《四分律》,到行戒法实行时,还不能说是完备的。为此道安请竺佛念、昙摩持及慧常译出昙摩持带来的《十诵比丘戒本》,还有僧纯带来的《比丘尼大戒》。然后,道安整理与研究戒律,制订了《僧尼轨范》、《法门清式二十四条》等。它以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布萨、差使、悔过之法等作为内容。还有收集了礼忏文的《四时礼文》一卷。道安还从汉代佛者依出身地是安、是竺、或是支而为姓,提出了“大师之本并不比释迦尊贵”,主张作为佛弟子都应以释为姓,自己就称姓释。道安还是热心的弥勒信者,常与隐士王嘉、弟子法遇、昙戒、道愿等一起在弥勒佛像前起誓,愿兜率往生。在僧传中出现的数以百计各式各样的道安弟子中,以慧远、慧持师兄弟为首,在僧叡、昙翼、法遇、昙徽、昙戒、道立、慧永、昙邕、道愿等各种同学以及作为弟子的法汰、法和中有很好的协调作用。对道安的般若研究、禅观和教化等方面的第一后继者是庐山的慧远。僧叡则在道安亡故后成为长安佛界的指导者,还将鸠摩罗什三藏的活动与其师道安的理念有机结合而得到成果,僧叡对罗什所译出的经论作了很多序文,这也是对道安的活动一个方面的继承。道安可以称为罗什以前中国佛教的总结者。但是其活动对罗什的佛教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他对以后中国佛教的规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在经典注释、经典目录、翻译论、佛教礼仪等所有方面,他是中国佛教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