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61. 778-786)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78.清规
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所立的禅林规式,称为清规。这一古清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屡被展现,东阳德煇的《敕修百丈清规》(1265年)、自庆的《增修教苑清规》(1347年)的编集规定了十方丛林的生活。

779.信行
(540-594年)三阶教的开祖,尊称大信行禅师。俗姓王,出身魏州卫国(山东省)名家。幼时起深怀慈悲,据说四岁时,见牛车陷入泥中、牛拉车之苦,止不住哭泣。未成年(十七岁)出家以后,求师广学《华严经》等诸经论,追求合乎时代之教,接着宣扬三阶教。后来在相州(河南省)法藏寺,舍具足戒,毁誉不动于心,以一块布缠作衣、日食一餐、从事劳役并为三宝,供养贫苦的人,不问道俗,受到人们的礼拜。开皇三年(583年)、七年,住相州光严寺。开皇九年应召入长安,由仆射高颖所招住真寂寺。不久在长安设化度寺、光明寺、慈门寺、慧日寺、弘善寺五寺,其势力急剧增大。然而,据说信行自己时常过着礼拜与乞食的生活。开皇十四年正月四日,五十五岁圆寂于真寂寺。七日,灵柩送到雍州终南山的 ?(郅鸟)鸣埠,传说当时为信行之死而悲伤的道俗之声震撼了都城。著书有《对根起行杂法》(《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二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阶佛法》(《三阶位别录集》)四卷(三卷)(据认为《对根起行法》一卷、《七阶佛名》一卷等是前者一部分的单行本)。另外,门下有僧邕、裴玄证、净名、慧定、道进、王善行、王善性等,达三百余人。

780.神逈(迥)
(566-630年)俗姓田,冯翊(陕西省)临晋人。幼小起就聪明,成年前就得到起用。后来出家,常在春夏之交远离人群,留在深山中修业,也致力于大乘的布衍。嘲笑重视武功,广泛研究老庄、诗、史等,有文采,博学达识。大业十年(614年)入禅定寺,接着应诏入鸿胪寺,对来自三韩的外国留学生诸方士进行教育。贞观三年(629年)去庸蜀,致力于道俗的教化。第二年七月一日,圆寂于法聚寺,终年六十五岁。

781.新华严经论
四十卷,李通玄撰。大正藏三十六卷。是李通玄的主要著作,从独特地立场,对实叉难陀所译《华严经》(《八十华严》)进行注释。由十门组成,第一“依教分宗”,第二“依宗教别”,第三“教义差别”,第四“成佛差别”,第五“见佛差别”,第六“说教时分”,第七“净土权实”,第八“摄化境界”,第九“因果延促”,第十“会教始终”,主要从实践的观点进行与诸经论的教说作比较研讨,明确《华严经》的终极性。就对《华严经》的看法来说,最后的“入法界品”被当作全体的“正宗”这一点,是本论的显著特色。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宋代赞宁将本论与经论合并,编纂成《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接着慧研加以补订;到了时代,更有方泽与李贽分别将其抄本作成《合论纂要》三卷、《合论简要》四卷。另外,高丽的知讷根据《新华严经论》编《华严论节要》三卷。

782.真诰
二十卷,陶弘景撰。道藏第637-640册。对顾欢的《真迹》作批判性的修改,分类集成传播上清派的真人(神仙)的神谕。《真诰》意为真人口授之“诰”,由七编组成,收入杨义与“真灵”们聚会的故事、“真灵”们的训戒、修行的要领、道教的地理说、杨义与陶弘景自己的著述等。从采用《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章,可见佛教的显著影响,据认为是取儒、佛二教对上清派的教理加以体系化。是了解上清派的历史与内容的最重要的资料。

783.神秀
(?-706年)北宗之派祖,谥号大通禅师。俗姓李,尉氏县(河南省)人。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的天宫寺受具足戒,参拜蕲州东山的弘忍时已五十岁了,跟随六年而嗣法。咸亨五年(674年)弘忍圆寂后,悄然隐退,仪凤年间(676-678年)住荆州玉泉寺。不久住荆州江陵当阳山,出名,久视元年(700年)由宋之问奏请被召入京,第二年在洛阳谒见则天武后。也受到中宗、睿宗的召见,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荆州玉泉寺得赐度门寺,尉氏县的先祖宅设置成报恩寺。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圆寂,僧腊八十。禅宗的谥号自神秀始。据传《观心论》为神秀之作。

784.审祥
(生卒年不详)新罗人。出家后入唐,日本天平年间到日本,住大安寺。大概带去许多经典,现存很多东大寺写经所拜借的记录,由此得知一部分(日本)最初的华严学典籍。天平十二年(740年)应良辩之请,在东大寺的金钟道场讲《华严经》。据说有奇瑞,受到圣武天皇的祝贺。著作有《华严起信观行法门》一卷。

785.信心铭
一编,三祖僧璨撰。大正藏四十八卷。由四言146句584字组成。本书由诗文写成,歌咏禅思想的核心,开头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叙述自古以来佛道的终级,受到许多禅者的关心。对是否为僧璨之作,并无确证,但百丈怀海(814年圆寂)、清凉澄黄檗希运、临济义玄、赵州丛谂等曾加以引用。收于《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属《四部录》之一。真歇清了、中峰明本的注释书受到尊崇。古写本已知有敦煌本S4037、S5692、P2104、P2105、P4638。

786.镡津文集
十九卷,契嵩(1007-1072年)著。大正藏五十二卷。书名取自契嵩的出生地镡津(湖南省)。契嵩为禅宗云门宗人,也通晓儒学,对当时盛行的儒者排佛论加以反驳,解说儒教与佛教一致说。本书中到处可见儒佛一致说。他的儒佛一致说对规定宋代以后的佛教面貌有很大的影响。本书的内容如下:卷首收入陈舜俞所选的契嵩传记,卷一到卷三收录“辅教篇”,解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教五常的一致性,另外卷十四到卷十六反驳中唐排佛论者韩退之[愈]之说,另外收录许多论著、书信与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