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30. 401-408)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01.玄觉
(675-713年)禅宗,号一宿觉、真觉,谥号无相大师,字道明及明道,禅宗因住持地惯称他为永嘉玄觉。俗姓戴,温州(浙江省)永嘉县人。幼年出家,学三藏尤其精通天台止观,因左谿(溪)玄朗的激励与东阳玄策一起寻访六祖慧能。而别的传记中记载,留在温州开元寺,养老母与姐姐,母亲死后,与禅僧神策的相遇,接受神策的劝告,参拜六祖慧能。与慧能相见时显示出能力,一夜后回永嘉振禅风。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圆寂,年三十七岁,也有说是四十七岁。著书有《永嘉集》,作为《证道歌》(亦称《禅门秘要决》)的撰者而出名。

402.玄学
指魏晋南北朝时,以老庄为中心的学问,以《老子》的“玄之又玄”为基础而命名。主要的玄学者有王弼、郭象与竹林七贤等。与般若学结合,产生出玄学性的佛教。

403.玄嶷
(生卒年不详)俗姓杜,活跃于武周朝。初号杜乂錬师,成为洛阳大恒观主后为道教的人,但受则天武后归佛的影响,被许愿出家,住佛授记寺。著作有《甄正论》三卷,本书以滞俗公子与甄正先生的问答体形式,就道教的谬误,表明佛教的正确性。上卷论述不可能有道教的天尊,中卷批判老子化胡说,下卷论述道教的仪礼全都是从佛教偷盗而来的。由于是从道教转向佛教者的著作,批判也是有的放矢。

404.元贤
(1578-1657年)曹洞宗,号永觉老人,由住持地称鼓山元贤。俗姓蔡,父亲名云律,母亲张氏,生母范氏,万历六年七月十九日生于建阳(福建省),初名懋德。年轻时学儒教,二十五岁时听《法华经》有所感,第二年参拜寿昌寺的无明慧经。父母去世后,四十岁时弃下妻子,在慧经下落发、嗣法。第二年慧经圆寂后,参拜博山元来、受戒。崇祯七年(1634年)住福州鼓山涌泉寺,历住泉州开元寺、杭州真寂禅院、剑州宝善庵,再住鼓山。顺治十四年十月七日圆寂,年八十岁,僧腊四十一。现存《广录》三十卷。

405.玄俨
(675-742年)俗姓徐,诸暨人。十二岁伺奉富春的僧晖,嗣圣十一年(694年)在悬溜寺出家。在光州的道岸处受具足戒,到长安,学于道宣门下的满意、融济的印可,充当安国寺、授记寺的大德。后回江左,实行《四分》,著《辅篇译》十卷、《羯磨述章》三编、《金刚义疏》七卷。住法华寺三十年,坐而不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学[玄宗皇]帝的《金刚般若经》的注,应元彦仲之请宣讲,受到徐峤、徐安贞、康希铣、贺知章、朱元慎、齐瀚、景诚、见义、王弼等达官显贵的礼遇。门人有神邕、昙俊、崇默、崇晓、唯湛、道昭等许多人。终年六十八岁。

406.元康
(生卒年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活跃于长安的三论学者。年轻时在山野中经常诵读观间经,饲养有漂亮的角的鹿,在鹿背上放“三论”、鹿尾上拴着小轴、来到长安,他身穿大布作防寒用衣,头顶大笠走在路上,人们对他的样子感到惊讶。是奇行的持主。一法师讲说时一问一答,一举成名。后被召到安国寺,讲三论。著书有《肇论疏》(现存)、《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枢》等。在日本的传承是吉藏门下的硕法师(与慧赜是否同一人)的弟子。

407.玄高
(402-444年)名灵育,俗姓魏,冯翊(陕西省大荔)万年人。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二月八日生。十二岁左右起立志出家,但父母不允,十五岁时就因违背世俗而改名玄高。受戒以后专门研究禅律,在关中的石羊寺访浮驮跋陀,学禅法。后隐居麦积山(甘肃省天水县东南)修禅道,长安的沙门昙弘等一百余人与之同行,更有外国来的禅师昙无毗跟随学法。北魏太子拓跋晃待以师礼,但太武帝废佛时,与凉州的沙门慧崇一起成为牺牲品。太平真君五年九月十五日圆寂,终年四十三岁。

408.玄颐
(生卒年不详)禅宗。俗姓王,太原祁县(山西省汾阳县东部)人。咸享元年(670年)起到五祖弘忍圆寂的咸享五年为止,师从蕲州(湖北省)东山的弘忍,成为十大弟子之一。由弘忍说明了《楞伽经》的本义。后来在安州寿山(湖北省应山县西南五十里)时,在方丈室中入定、双眼中分别感悟五色的舍利。久视元年(700年)应则天武后之召、景龙二年应中宗之召入,在长安入内,为则天、中宗、睿宗三帝的国师,在东都振禅风。撰《楞伽人法志》,是《楞伽师资记》撰者净觉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