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91.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
《乐邦文类》卷二中仅收有圆澄法师义和的自序。续藏二·十二·五。义和住杭州慧因教院,继承净源收集整理并刊行华严章疏类,为使之编入大藏经而尽力。他继承了净源的教观双修的学风,以华严的相即相入无碍圆融的教义为佛与众生,理解秽土为与净土的融通的教义。华严观门的普贤行在心中念阿弥陀佛,义和将此命名为华严融通念佛法门,写成本书。序撰述于乾道元年(1165年)。
392.华严游意
一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五卷,亦称《华严经游意》。三论宗的吉藏在扬州的慧目日道场撰述,因而推断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九月到十九年二月之间完成。从本宗的立场出发,论述华严教学中的佛身、佛土、因果等问题。摄山的三论学派中,其祖僧朗擅长《华严经》,很早就开始研究讲说;而本书在继承这一传统,扬弃南北两地的解释方面令人注目。
393.华严论节要
三卷,高丽知讷(1158-1210年)撰,收于金泽文库资料全书第二卷华严编。本书提取唐代的华严学者、李通玄居士的《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的要点,加上自己的解释,委托门人冲湛刊行。应当不是法藏的华严学,而是李通玄的实践修入的教学,抓住了开曹溪宗的知讷的心。将本书与中国明代李卓吾的《华严论简要》加以对比,两者对李通玄教学的理解方法上的差异引人注目。本书的末尾附有《李通玄长者行状》,提供了李通玄的传记资料。
394.解深密经
五卷,玄奘译,大正藏十六卷。唯识思想形成史上最重要的中期大乘经典,原题名Samdhinirmocana-sutra,梵本现已不存。全译的除了玄奘译本外,还有北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的《深密解脱经》与藏译本,部分译的有刘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的《相续解脱经》与真谛译的《佛说解节经》。各译本在经典成书史上有着各自的重要意义,但法相宗将本玄奘译本置于六经十一论的首位而予以重视。流传有各种注释,现存的仅有圆测的《解深密经疏》。
395.解深密经疏
十卷,圆测撰,续藏一·三十四、三十五。现存唯一对玄奘译《解深密经》的注释,但卷八的卷头部分与卷十的全部缺损。由于圆测(613-695年)在成为玄奘门下之前,学习真谛翻译的唯识,因而与法相宗正系性质上不同,反映在本注释书中的这一立场很重要,且在了解真谛所说方面也是重要的资料。另外,由于本注释书也被翻译到西藏,稻叶正就《圆测解深密经疏の散逸部分の研究》尝试以藏文为基础还元缺损部分。
396.化俗法师
指巡回各场所,向一般大众教化佛教的僧侣(《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更进一步出现游历各国、进行布教的游化僧、游行僧。
397.阙公则
(生卒年不详)西晋时赵(山西省)人,武帝(265-290年在位)时去世,道俗的同志在白马寺开斋会,显灵异。且弟子卫士度的母亲也诵经长斋而得奇瑞。
398.月婆首那
(生卒年不详)优禅尼国人。梁武帝时代来邺都,梁大同四年(538年),在司徒公孙胜的宅邸译《僧伽吒经》。之后,从东魏转到北齐,离开邺都入梁,译《大乘顶王经》一卷,受敕总监外国往来使者。大清二年(548年)见于阗的婆罗门僧求那跋陀,得《胜天王般若经》的梵本,但因梁末侯景之乱而无暇翻译,到陈天嘉六年(565年)才译出。译经在魏时三部,梁时一部,陈时一部,总共六部(?)。
399.下天竺法镜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三论的吉藏与同门的天台智顗的法友真观(538-611年)于开皇十五年创建。初为天竺寺,唐代为天竺灵山寺,唐末遭兵火,吴越王钱鏐建五百罗汉院时复兴,宋初称灵山寺。大中祥符年间(1008-1816年),天台宗山家派的慈云遵式住此,祖韶在之后继承。天禧元年(1017年)恢复天竺旧名,元末受火灾,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加重修。
400.化度寺
由仆射的高颍在长安(西安)创建的三阶教的根本道场,原称真寂寺。是开祖信行入京初住的寺,也是去世的寺。三阶教五寺中的第一寺。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及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应诏举行无遮会。后来在开元元年(713年),由玄宗之敕同寺的无尽藏院被破坏,到开元十三年三阶教更被禁止。到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恢复教势,由敬宗赐予“化度经院”的金文额。但之后衰亡。
392.华严游意
“一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五卷,亦称《华严经游意》。三论宗的吉藏在扬州的慧目道场撰述,……”
“慧目道场”,应为“慧日道场”,《佛教大词典》“慧日道场”词条:
慧日道场 位于江苏扬州。隋文帝开皇(581~600)末年,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总管扬州,在扬州建置四个道场,延请佛教知名学者入住。慧日道场便是晋王杨广所立天下四道场之一,嘉祥大师吉藏以盛名被延入慧日道场,受到特殊礼遇,宣说三论之宗旨。
398.月婆首那
“译经在魏时三部,梁时一部,陈时一部,总共六部(?)。”
查“中国汉传佛教历代经录目录通检”网站“月婆首那”:
http://www.bjnlc.com/jinglu/lidaiyijing.asp?cd=月婆首那#Menu=ChildMenu5
大概整理一下有:
元魏《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说》
东魏《频婆沙罗王问佛供养经》《僧伽吒经》《大迦叶经》 (《迦叶经》和《大迦叶经》应为同一部)
梁《大乘顶王经》
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这样就是元魏时一部、东魏时三部、梁时一部、陈时一部,总共六部。
问题是:《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说》是否也和《大迦叶经》、《迦叶经》,是同一部经,如果是,那就应该是:魏时三部,梁时一部,陈时一部,总共五部。
按佛教百科引《佛光大辞典》p1465是五部(http://wiki.fjdh.com/index.php?doc-view-23530.html):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天资俊朗,精研佛典,兼善音韵方言。东魏初,抵邺都。先后译出僧伽吒经四卷、频婆娑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摩诃迦叶经二卷、大乘顶王经一卷、胜天王般若经七卷。其后不知所终。(续高僧传卷一、历代三宝纪卷九、卷十一、开元释教录卷六、卷七)
出了点小问题:)
“慧日道场”词条出自《佛学大词典》,不是《佛教大词典》。
“月婆首那”词条直接点击那个链接好像查不到内容,要先进网站首页:http://www.bjnlc.com/jinglu/index.asp
点击“ 歷代譯經—南北朝(420-589)—月婆首那”才能查到。
慧日道场已改。那个六部应该是原文有误,暂且按原样吧。
摩诃,即“大”义,看来《佛光大词典》中的《摩诃迦叶经》和历代经录中的《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说》、《大迦叶经》、《迦叶经》,应该都是同一部经了。
原文既然有误,译者在保留原文的同时,还可以加一条“译者注”,来说明一下史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