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27. 374-38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74.华严经音义
二卷,慧苑撰,全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注释《八十华严》的梵语及难字。其师法藏也有关于新旧两经音义的书各一卷,本书当是继承其师所著。由于慧苑的主要著作《刊定记》引用本书,本书是在这之前撰述的。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写成的《开元释教录》中曾记载本书,慧琳从建中末年到元和二年(783-807年)间写作的《一切经音义》(大正藏五十四卷)中转载了本书,署名为大唐沙门慧苑撰。

375.华严经感应传
一卷,胡幽贞刊纂,大正藏五十一卷,全名《大方广佛华严感应传》。本书原由法藏的弟子惠英编集成上下二卷,建中四年(783年)四明山的居士胡幽贞整理后成为一卷。与法藏自己的《华严经传记》相对比,如题名所示,本书是以华严经为基础,只收集感应谭,删除与研究讲说有关的内容。这一点与后代的明祩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清弘璧的《华严感应缘起传》、同为清代的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等为同类,但却是先驱性的著作。

376.华严经疏
六十卷,澄观撰,大正藏三十五卷。本书是《八十华严》的注释,成书于贞元三年(787年)。原为二十卷,后细分成六十卷。成书的因缘是,澄观登五台山、住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应当时的寺主贤林的邀请讲华严。本书中还有澄观自己细释的《演义钞》,对此加以参考,本书撰述的直接意图是为更正慧苑的异义,应当也有针对禅宗的意图。本书与后来《四十华严》的注释书《华严行愿品疏》十卷一起,成为澄观教学的中心。

377.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九十卷,澄观撰,大正藏三十六卷。略称《演义钞》,是澄观对自己的《华严经疏》进行的详细注释。首先重视杜顺的《法界观门》,并以此为基础,以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法界为中心,继承法藏的十玄门,批评慧苑的十玄。更意识到了禅宗的顿悟,确立了自己的顿渐义,在将天台定为渐圆、华严定为顿圆等方面,显示出澄观的独特性。而法藏尽管批评唯识,但说到他的教学的基盘,却可以知道重视的是僧肇、道生、三论等空观佛教。

378.华严经搜玄记
五卷(十卷),智俨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亦略称《华严(经)方轨》、《搜玄记》、《略疏》等。完本是现有最古的《华严经》(《六十华严》)的逐文注释书,确立了华严教学的基础。全体由五门组成:(1)叹面对圣机的德量的由致;(2)表明藏摄的分齐;(3)辩明教下所诠的宗趣、及能诠的教体;(4)解释经的题目;(5)分文解释。据推断写于贞观二年(628年),智俨二十七岁“立教分宗”时。地论南道派的慧光、慧远等的思想影响很大。

379.华严经探玄记
二十卷,法藏撰,大正藏三十五卷。本书是法藏模仿其师智俨的《搜玄记》,注释六十卷《华严经》。由于卷一中出现八十卷《华严》翻译中的记事,写作应当始于证圣元年(695年)前后。玄谈第三立教差别中批评了以往的教判,融会空观与唯识,说明一乘三乘的区别,表述了自己的五教十宗的大系。集法藏教学之大成,与后来澄观的八十华严注释一起,成为中国佛教中华严研究的双璧。有很多日本的注释书,如凝然的《洞幽钞》、普寂的《发挥钞》、芳英的《南纪录》等。

380.华严经传记
五卷,法藏撰,大正藏五十一卷。据认为,本书先在嗣圣七年(690年)前后、也即法藏四十八岁左右撰述,到示灭(712年)为止作过加笔。本书的构成是十门,即部类、隐显、传译(翻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录;在体裁上,网罗了法藏以前与《华严经》有关的所有事迹,资料根据《高僧传》、《续高僧传》。弟子慧苑对本书加以修饰,写成《纂灵记》五卷,但现在只残留下断片。表明华严经信仰的祥瑞的数种感应传置于书中的开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