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10. 261-2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61.鉴真
(687-763年)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扬州江阳县人。十四岁跟随大云寺智满出家,从道岸、弘景学律与天台。住扬州大明寺,讲戒律。天宝二年(743年),应普照、荣叡之请渡日本,在十一年中五次失败。其间虽失明而不屈,于天宝十三年六十六岁时到达日本的大宰府。在东大寺,被任命为传灯大法师,建戒坛,圣武天皇之外受菩萨戒者达四十余人。后赐唐招提寺,为大僧正,被宣下大和尚之号。有《唐大和尚东征传》。年七十七岁。

262.观心二百问
知礼述,继忠集。大正藏四十六卷。全名《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门》。赵宋时代,对《金光明玄义》,以有观心释的广本与没有观心释的略本之真伪为中心,山家、山外进行论战,结束这一争论的是知礼的《十义书》与《观心二百问》。针对庆昭对《十义书》的反论《答十义书》,知礼以《十义书》的十科为基础,以198条的问答形式,形成了本答辩书。在先前的争论中,庆昭著《辩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问书、答十义书、心印铭》表明其观点,但现均已不存。在本书中,从作为批评对象所举的短文中,可以了解庆昭的学说。本书是赵宋天台研究上重要的著作。

263.观心论
一卷,智顗撰。大正藏四十六卷。亦称《煎乳论》。是智顗口授的对其门人的遗言书。以观心为中心,劝告实修四种三昧。智朗在智顗临终之际问了三个问题,即“现处于何位”、“过世后往生何处”、“您过世后,门人应以谁为师”,对此,智顗回答“观心论中已有解答”等等,并答“波罗提木叉即为你们的师,四种三昧即为你们的明导。”由此答可见到,本书是表明天台基本立场之作。灌顶与普明向晋王呈上智顗的遗书时,将《观心论》与《净名疏》一同献上,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天台教团对本书的重视。弟子灌顶作《观心论疏》五卷。

264.观心论疏
五卷,灌顶撰。大正藏四十六卷。是对智顗的遗言性质的《观心论》的注释书。智顗过世后,由智越统裁天台山,但从三大部开始结集编纂先师一代的学说的则是章安灌顶。章安对门人保持着必承其师法灯的姿态,并以此意图作成《观心论》的注释书。这一注释态度以《摩诃止观》为立脚点,是发扬《观心论》本旨的名著,也是读《观心论》时必不可缺的参考书。

265.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解说劝善惩恶的民众伦理的善书之一。亦略称《觉世真经》、《觉世经》。被当作关帝所说。关帝是将三国时代的武将关羽神格化后的神,关帝信仰自宋、元以来逐渐增强,至明、清时代在民众中普及。因是武将,与文帝的文神相对应,最初作为武神性质的守护神而出现。后来变为将其作为广义的“守护神”而信仰,大到天下国家的守护,小到一家一人的人身安全的守护。本经与《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并列为善书的三根支柱,但成书比《文昌帝君阴骘文》要晚,在清初左右。

266.观世音应验记
一卷。收入在牧田谛亮著《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的研究》中。作者根据青莲院吉水藏中传下来的傅亮(374-426年)的《光世音应验记》七条、张演(五世纪前半)的《续光世音应验记》十条、陆杲(459-532年)的《系观世音应验记》六十九条这三编而校订刊行。据傅亮的序文可知,先前东晋谢敷撰《观世音应验传》十余条,赠予住在会稽的傅亮的父亲傅瑗;但隆安三年(399年),因遭孙恩之乱,此应验传散失,后根据所记忆的七说话而撰文。

267.观世音三昧经
为智顗《观音玄义》卷下、吉藏《法华义疏》卷十二等所引用的中国撰述的经典,其后散失;但现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有藏,敦煌本也有。最早出现本经的经录是法经的《众经目录》(594年),而《出三藏记集》中未见可以推定,此为梁、陈前后的撰述。此经说明观音信仰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法,因此,天台智顗的《请世观音忏法》是行法化了的。

268.关内四圣
鸠摩罗什门下三千人中,僧肇、僧叡、道生、道融称为四圣,加道恒、昙影、慧观、慧严亦通称八宿。

269.桓帝
(147-167年在位)据历史记载,后汉最早信奉佛教的皇帝。桓帝为后汉十一代皇帝,章帝的曾孙,为梁太后(顺帝的皇后)所迎,十五岁即位。延喜九年(166年),在濯龙宫祀黄老(《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后汉书》在论中,引用《东观汉纪》所述“称前史,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斯真所谓听神”。由此可以明确,桓帝在濯龙宫中并祀浮屠(佛陀)与老子。同年,山东学者襄楷去洛阳、上疏桓帝,在其上疏中讲,桓帝设立黄老、浮屠之祠,加之此教义消虚,尚无为、爱生命、恶杀生、寡欲去奢(《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襄楷解说佛教的教义,是为了对桓帝的非行进谏,而吸引桓帝的并不是佛教的伦理方面,而完全是佛教对长生不老的祈愿与黄老信仰可视为同类,受强烈的成仙欲望的驱使,在祭祀黄老的同时也并祀浮屠。佛陀作为具有攘灾招福、长生不老灵力的神而成为信仰的对象。作为传道师而来的西域沙门也具有巫祝的作用,作为神仙的修行者而受到尊敬,佛教总是以现世的、功利的道教信仰的形式而受容于后汉社会。襄楷对桓帝将佛陀与黄帝、老子一起祭祀进行劝谏,在其上疏中,叙述干吉将从神处获得的《太平清领书》奉献于顺帝。因为《太平清领书》解说根据阴阳五行说、巫觋用语、护符、神咒等,进行治病、消灾、招福、治国的方法等,成为后来的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的基础。

270.看话禅
用古则公案的话头(话题)作为大悟的手段,以达到解决疑团(疑问)的目的。绍兴四年(1134年)大慧宗杲(1089-1163年)针对雪峰山的真歇清了集团,攻击默照邪禅,通过这一攻击而形成了以前的看话禅。教导不安于本觉(自己悟)立场之悟,而是彻底地否定由知识来理解禅,解说要敢于站在始觉(自己迷惑)的立场,以话头为疑团,得到由无意识而得到的般若智慧之后,便能得到自由。因为参究悟了的话头亦称公案,看话禅亦称公案禅。历史上与默照禅作对比,大慧以后的临济禅属看话禅。代表性的公案为赵州的“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