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理性的沉睡

    这么深奥的标题,不是我写得出来的,这是Michael Gorman的博文标题:Web 2.0: The Sleep of Reason (Part I, Part II)。

    听说Gorman开博,很是吃惊。2004年底,Gorman还在候任ALA主席(2005-2006),正遇Google与五大图书馆合作数字化图书,他在《洛杉基时报》发表文章,对Google极尽讽刺之能事。或许是当时被图林博客们骂得够呛,2005年2月15日,他在《图书馆杂志》发表文章(Revenge of the Blog People!),用很不屑的口气谈论博客们(Blog People),又引起一番论战。如今Gorman竟然开博,难道观念大变?

    仔细看博文,其实Gorman还是Gorman,两篇长文,充斥着精英精神,充满对正式出版物的崇敬,以及对用户生成内容的蔑视。反对Web 2.0者,或许可以从其引用中获取些重镑的武器:

·数字毛主义:新联机集体主义的危险
DIGITAL MAOISM: The Hazards of the New Online Collectivism / By Jaron Lanier
此文[5.30.06]发表在网络刊物Edge: The Third Culture。把维基百科等称为“新联机集体主义”。丫枝曾介绍过。Gorman引用此文,分析了数字毛主义的诸多危害。

·票友崇拜:今天的互联网如何扼杀我们的文化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 / by Andrew Keen
刚出版的新书(June 5, 2007,ISBN 978-0385520805),内容一目了然。

    虽然对业余爱好者们满是不屑,但博客的话语权大概还是有吸引力的。如今,Gorman也成了一位“read what they want to read rather than what is in front of them”的Blog People。
    不过,精英终究是精英,哪怕写博也不能混迹于非理性的票友中。就好象邱均平开博,落户的是“科学网”;Gorman开博,也是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博客,是一个群体博客。
    现在Gorman只写了二篇(6/11,6/12),不过他似乎是准备写下去的,预告下周将写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一个说滥了的主题,还有什么新内容可说吗?期待中……

参见:
数图研究笔记:Michael Gorman最近有点烦 (2005年02月27日)
美国版“我是博客”:Blog Person (2005-03-17)
图林丫枝:“Digital Maosim”–“数字毛泽东主义”(December 14, 2006)

编目员的工作态度与意识

   几年前在了解国外有关”编目/编目员危机”问题时,曾认真看过对岸王美鸿关于Michael Gorman的文章(《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二卷第二期),前些日子keven全文转贴了此文

    作者在文中”编目员的工作态度”部分指出,最初提出编目危机的Andrew Osborn在1941年将编目员分为四类:遵守法规型完美主义型书目型实用主义型。到了1975年,Gorman也将编目员分成四类:颓废者(the decadent)、机械万能者(the stern mechanic)、虔信者(the pious)及机能主义者(the functionalist)。Osborn的四类编目员大至还可以对号入座,而Gorman的四类编目员名称,不知是我不在其语境下无法理解,还是其善于挖苦人的本性在三十年前的表现。不过撇开名称不谈,实际所述的各类编目员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无疑仍是存在的。

    受ISBD、MARC格式所限,编目员经常要费心于是用”.”还是”;”,或者是不是要”.”、要不要空格这样的细节,而在计算机时代这些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正是这样的细节不断地累积、强化,造就了一批Gorman所说的”只重视目录的形式,而不关心目录的目的;只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而不考虑目录的意义“的编目员,即其所谓的”颓废者”。

 

    由于编目的最终结果以MARC记录形式出现,现在编目员对MARC格式的关心常常超过编目规则,这对于编目质量而言已存在先天缺陷。即使对于编目规则,不少编目员也只关注条款,很少考虑制订这些规则想要达到的目的。
本来编目规则常隐去作出细致规定的缘由,只注重包罗万象的细节,很容易让使用者迷失自我,故适合参考备查而非系统记忆。所谓”纲举目张”,学习条款时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编目时再养成随时翻阅的习惯,就可以做得轻松而又有好的质量。

    我曾写过”编目与图书馆目录的功能“,就是认为编目员应当如Gorman所说,”了解目录的内涵”,这才是编目工作的价值所在。当标点符号之类MARC格式细节掌握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后,只有在编目时明了目录的功能,才能在选择著录内容时详简得当、游刃有余,将编目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我们的认识中,Gorman所述的并不是工作”态度”问题,编目员工作态度大都很认真、很顶真。实际上这是编目的”意识”问题,认识到读者利用目录要达到什么目的,编目时考虑:

  • 如何让读者通过目录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编文献的作用

大概编目质量问题就解决大半了。

 

美国版“我是博客”:Blog Person

    去年末Google宣布与五大图书馆合作数字化其馆藏,美国图书馆协会当选主席Michael Gorman在洛杉基时报发表文章,对Google极尽讽刺之能事。那时我还没看外国同行的博客,不知道美国图书馆界的blogger们是如何反应的。但最近Gorman在美国《图书馆杂志》又发表文章,对图书馆界blogger们予以回击,可知当时他被骂得够呛。接下来我就看到无数博客的反击和Gorman的回应,keven据此写了”Michael Gorman最近有点烦“。
    Gorman在文中没有用常用的blogger一词指代写博客的图书馆界同仁,而是用了blog person,因此Free Range Librarian做了一个  标记,并鼓励大家将此图贴到自己的网站上去。一如去年年末,国内为”博客”/blog之名论争时,出现的”我不是博客“标志。

    最近美国图书馆界的盛事之一是第20届”计算机在图书馆”会议Computers in Libraries (CIL 2005)。刚被美国《图书馆杂志》评为2005年度Movers & Shakers的二位blogber之一的Michael Stephens,在其博客上号召与会的博客们穿上印有blog person或blog people字样的T恤,大概是要向参会的Gorman示威吧?
    循链接而去,看到了一个网上图书馆员超市,正在向图书馆员销售各种各样带blog person或blog people标签的物品,包括――小到钮扣、磁贴,大到玩具熊、购物袋、T恤,甚至还有汽车保险杆的标签。

    事情弄得如此热闹,以至Library Stuff 开玩笑说,可能Gorman私低下喜欢博客/weblog,正以他自己的方式帮助blogger们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更正 (2005/3/26):
    Gorman用的是复数的blog people,故blogger(s)在单数情况下使用blog person。
    今天又看到一个与复数谐音的BLOG PEEPLE标记:Blog peeple … got tiny little voices goin’ peep peep!
    博客毕竟不是主流,只能悄悄地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