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t留言要求“用通俗点儿的语言”说“FRBR知识”,至少对我来说并不擅长。以前推荐过王绍平的“编目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从《巴黎原则》到《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9期),真的很值得一读,再次推荐。
我的理解,大致可将FRBR归纳为三个部分:
一、书目数据的实体、属性与关系
FRBR首先将书目数据用户感兴趣的关键对象分成三组“实体”(第3部分),每组实体又包括几种实体,分别是:
-
实体1产品:
- 作品work
- 内容表达expression
- 载体表现manifesation
- 文献单元item
-
实体2责任:个人、团体
-
实体3附加的主题:概念、对象、事件、地点
这些实体有各自的“属性”(第4部分),实体相互之间又有各种层次的“关系”(第5部分)。
这部分是对书目数据内容的分解,是了解书目数据、并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如实体1是书目记录所描述的对象,传统编目以文献单元所代表的载体表现为对象。四个层次的区分,对多种载体并存时代如何选择编目对象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用户任务与实体属性评价
FRBR在详细分析了实体的属性与相互关系后,列出了各种通过“用户任务”评价各实体属性的表(第6部分)。用户任务包括:
- 发现find
- 识别identify
- 选择select
- 获取obtain
评价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属性对于实现不同用户任务的作用。通俗点说,就是各著录项目对用户而言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提高一点说,为评价元数据提供了一个工具,同时也为修订ISBD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国家书目记录的基本需求
这是依据用户任务评价表所作的一个实例,即“国家书目记录的基本需求”(第7部分),也就是基本级国家书目记录应当包含的著录项目。
FRBR的应用,通俗点说?胡说一例:某图书馆想要简化著录,但又不想降低用户检中相关文献的可能,可以查一下第6部分的评价表,列出对“发现”最重要的项目,列为必备,其它则列为“有则必备”或“可选”。
FRBR其他应用,谈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集中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书(也就是“作品”)了。参见此地关于FRBR的其它文章,那里有更多相关链接。
FRBR研究很热。要了解相关研究,通读FRBR原文是基础。原文虽然一百多页,但实打实的文字并没有那么多,花点时间读还是很有必要的,一通百通。读前先看一下《IFLA国际编目专家会议最终词汇表》中译本(林明,王绍平,刘素清译),有助于熟悉有关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