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的Scriblio实验目录

    昨天得知香港科技大学正在开发一个新OPAC,据说花了不少时间,比如处理汉字什么的。
    今天前去细看,名为实验目录(experimental catalog)、新一代(next generation)、Beta版,基于开源的Scriblio,Web2.0技术特征──分面搜索、交互标签云、用户评论与RSS种子。
    首页下方用户可以提交评论,目前唯一的评论是愚人节留下的,似乎颇留恋原来的界面。不知是留言的是馆员还是用户,如果是用户又是什么类型的用户,意见是:
It is a good and easy to use search method. To make it perfect, I think adding the following is better:
1. Check box to let user select aurthor, title, subject or all (uncheck all)
2. A easy finding box for refining search

    试用后(截图),印象最深的是输入检索词过程中的动态提示。不知道是不是接受了上述留言的意见,与一般只显示前方一致的词串不同,提示词也是分面的──除了一般的search for之外,还有Title、Title begin with和Author begin with,很有新意。中文似乎没有输入提示。

    检索结果上方有到港书网(HKAll)、WorldCat和Google学术搜索的链接。
    检索结果一览的分面依次是:Format, Self Location, Author, Title, Subject, Publication Year。其中主题与出版年以标签云形式展示。
    一览中直接显示详细信息,有封面、标签(似乎也来自主题?)及输入到RefWorks、WebBridge等链接──预约及详细信息链至原目录。馆藏位置链接到图书馆布局图示,用动态GIF指示详细的位置。

    检索结果的相关性似有不足──最近特别关注这一点。也没有看到显示排序选择。

关于Scriblio
    基于博客软件WordPress的开源OPAC,原名WPOPAC,曾获开源软件的2006梅隆信息协作奖,是图书馆界唯一获奖者(参见“从获奖看国外流行的开源软件”(2006-12-07))。
    名为FISH的开源OPAC也借鉴WPOpac的方法,将MARC数据转入MySQL数据库,然后生成一系列动态网页(参见“开源OPAC也精彩”(2007-01-14))。由于有导出过程,必然有数据如何与ILS同步与更新问题──但Casey Maison奋斗经久,终于将其替代Plymouth州立大学馆原有OPAC,其实用性无须置疑。
    3月中Google发布图书API,可以把Google图书的信息(全文可看、部分可看、只有书目)动态显示在OPAC上,Google的宣传博文即举Scriblio为应用实例之一──另外的图书馆实例是通过Ex Libris的Primo或SFX实现的(参见“用Google图书搜索API增强OPAC”(2008-03-16))。

    如果对Scriblio感兴趣,其网站(http://about.scriblio.net/)有具体实施所需信息,包括软件下载、使用与安装配置(wiki)等。

香港教育学院图书馆网站及其服务

    本周HKIEd同行来本馆交流,上周便花了些时间仔细地看其网站,体会到其网站与本馆网站的几个不同之处。
    一是HKIEd网站注重推介服务,我们着重展示服务。说起来似乎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推介服务是面向读者的,所以会有“教職員服務”、“高級學位 / 教育文憑課程學生服務”这样对象明确、集中推介图书馆服务的栏目。我们有一些很需要推广的服务,都罗列在图书馆网站上,但似乎很少读者注意。如果也面向不同类型读者重新包装一下,是不是会更容易引起注意?
    二是HKIEd网站有一些从内容角度对资源进行的整合,不分载体与访问方式,让读者全面了解相关的馆藏、服务与资源。本馆的“学科导航”应该是与之类似的服务,但或许是因为建立在一个大而全的框架上,使用中感觉是游离于图书馆资源之外的。
    三是HKIEd网站会从不同途径展示同一服务,并且不刻意迁就一般意义上的等级层次,而我们网站的栏目几乎都只有一个入口。读者访问HKIEd网站,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开始,从不同途径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在我们的网站上,读者只有找对了入口,才能找到需要的服务,因而全部陈列在首页上是最简单的方便读者的处理方法。
    后两者集中体现在HKIEd网站的多媒体资源部分,除了在首页“電子資源”部分列出外,在“服務與設施”中又单列“媒體資料”及作为其下位类的“網上語言學習”。以“網上語言學習”为例,在一个网页中包括免费的互联网资源、馆内可借阅音像资料、语言实验室专用资源,不同服务有一个共同的入口。

    周二HKIEd的Venia和Belinda来我们部交流,除了网站,还特意询问了该馆的一些服务。笔记如下:
· 圖書館博客:采用WordPress平台。之前就注意到始于2006年7月的HKIEd图书馆博客没有RSS和评论,据Venia说不提供评论是没有精力回复,因而“那是假的”。
· 短信提醒:选择Google的原因是免费。香港有一些学校较早开始此项服务,费用不少。因此有一种意见认为,归还图书是读者的责任,为什么要图书馆为此付费?所以他们选择Google账户,但也因此影响使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使用Google帐户的习惯。
· 讀者指導班評估表(教学评估):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前,现场请读者在网上直接评估。读者评估对授课者有一定的压力。
· 書目管理工具EndNote和RefWorks:原来使用EndNote,由于每次版本更新都要重新购买,且对其版本更新情况不了解,所以现在已经改用RefWorks。
· 24小時諮詢熱線:电话自动应答,将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交给专门的公司编程制作,随后可以自己修改。具有传真圖書館表格的功能。现在很少使用(想来有上网电脑的人比有传真的人要多得多)。
· 7×24 learning centre(24小时学习中心):2007年9月试用,11月正式开始。
    配置资料与设施:包括教学参考书、电脑以及用八达通付费的自助复印机、打印机,有无线上网。电脑配备常用教学软件(如SPSS),每台软件费一千多港币,由学校IT部门负责提供最新版,使用时通过内联网下载到本机使用,无需图书馆维护。
    管理与使用情况:夜间闭馆时间(PM 10:00-AM 8:30)由一名保安负责照看,要求保安每一小时清点使用人数。由于配备学生最常用的教学参考书,因而人气很旺。10:00闭馆时人还很多,甚至坐在地上使用无线网络,到凌晨三四点人数最少,但一直是有人的。
    失书:在24小时学习中心配备图书是HKIEd的特色。最近清点失书率1%。由于开馆时学习中心与图书馆相连,图书也有可能被拿到图书馆的其他地方,因而1%失书率是可以接受的。
· e-learning centers(电子学习中心):电脑配备与24小时学习中心类似。(在多个楼层都有,两者都可谓信息共享空间吧)
· 數位典藏(机构库):目前采用的是经汉化的DSpace,由于不能随时升级,因而打算直接使用原版。用DSpace的好处是可以加入到MetaLib,与图书馆其它资源做一站式检索。

    之前周一,本馆馆长及有关部主任介绍本馆情况;之后周三,二位给本馆同仁做报告,介绍HKIEd几个方面的情况。

OPAC如何收录电子期刊

    今年3月间CASHL免费服务周,文献传递需求数猛增,情报咨询部忙不过来。应馆里安排,曾做了几天检索电子期刊、下载原文,发现OPAC中电子期刊链接常常出错。事后经了解,才知道近几年,电子期刊书目记录已经不再维护了。
    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很吃惊,因为本馆OPAC为西文电子期刊做单独的书目记录,已有很长历史了,还有同事去香港学过如何用程序处理维护书目记录。近几年竟然听之任之,不再更新?联想中文电子期刊,以前期刊采购曾在印刷本记录下注明有电子刊的信息,现在期刊部烟消云散,大概也没人维护了。这种信息不全、链接出错的状况,对使用OPAC的读者肯定是一种误导。

    中文电子期刊几乎一统江湖,不做进OPAC读者也知道去查期刊网、维普、万方之类电子资源。但西文电子期刊从整体上讲购入的并不多,在没有一个统一检索入口的情况下,利用率肯定大打折扣。毕竟是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而且很有可能一夜飞失(如果下年没订购的话),如不及时行乐,岂不太冤?
    自己属于OPAC粉丝,但据说现在图书馆OPAC都不收录订购的电子期刊,而是另做“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之类,也就是中文或/和外文电子期刊一览表或检索系统。本馆也有一个这样的导航系统。但图书馆只订印刷版或只订电子版的情况也不少见,如果读者要查期刊,必须分别到两处去查,不是太不“用户友好”了吗?
    我以为,宁可没有所谓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也必须把订购的电子资源做进OPAC,并且维护好。如果两者兼而有之,给读者多一个入口,当然也很好。

    抽空查了几家大馆,电子资源确实都没有做进OPAC,做得好的也不过为数据库本身做一条书目记录(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电子资源])。
    但我不相信图书馆OPAC现在都已不收电子期刊,或者已不再维护之说──虽然电子资源大部分只是使用权,但毕竟是花费巨资购得的,难道都不愿意再花些相对而言极小的功夫,增加或方便其利用?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便去香港的八家公立大学图书馆OPAC查,发现他们不但为每个库做一条书目记录,而且也为库中的每一种资源做书目记录,无一例外。在香港大学的OPAC中看到2005年9月的维护信息,应当算是仍在维护的证明了。
 
   从OPAC看,香港八个大学馆的做法各异,没有完全相同的。下面是通过查“中国期刊网”得出的一个简表,或许有助于找到既简化、又不失有效的方法:

图书馆 馆藏记录 “馆有”附注 印刷本/电子版书目记录 电子期刊链接
香港大学 收录年限
独立索书号
电子版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中文大学 说明收录年限 与印刷本做1条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城市大学 电子版简单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教育学院 注明收录年限 电子版不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浸会大学 未说明收录年限 电子版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版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理工大学 与印刷本做1条记录 到特定期刊
香港岭南大学 注明收录年限 电子版不反映原刊信息
与印刷本做不同记录
到数据库

蓝字:精制做法  &

nbsp; 红字:简化做法

    从方便维护角度,总体上倾向于科技大学的做法。
    如果书目信息不易获得,从方便生成角度,书目记录也可采用城市大学的做法。
    如果链接到特定期刊有困难,就只能无奈地像岭南大学那样链接到数据库了──有总比没有好。
    总结下来OPAC收录电子期刊的简易做法如下:
·电子版做独立的书目记录(如果被多个数据库收录,则做多条书目记录)
·链接到特定的期刊,而不是数据库(通过程序处理链接地址,而不用固定链接)
·不做馆藏记录
·不做收录年限附注
    如此,只要有简单的书目信息(无需比导航系统中的信息更多),就可用现有软件转换成MARC格式,而后转入图书馆集成系统。通过程序处理链接地址,维护工作也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看本馆OPAC中的电子期刊,除了链接部分,基本上就是按上述要求做的。
    那么维护的关键到底在哪儿呢?因为未经手做这件事,所以不清楚处理起来的困难之处。本馆之所以做过而后又放弃,肯定是有说得过去的理由的。但只要确定应当做,总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