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note:跨平台云笔记本

现在开会用iPad已属很正式的了。暑假学校新书记上任,到图书馆调研,听汇报时就在面前架着iPad。
相比之下,开会用手机就给人不务正业、开小差的感觉。话说书记调研时我在现场充数,捧着手机直觉得心虚──其实我本着不浪费时间的精神,在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录,用的是Evernote

与随身带着本本走的人不同,自己在家和单位使用不同的电脑,有时还会换校区使用另一台电脑。因此特别喜欢云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取到自己保存的内容。除快盘外,每天使用的云服务就是Evernote这个云笔记本。

曾经用Google Notebook做笔记,在Google宣布不再更新以后还用了一阵,直到遇上Evernote。作为云笔记本,Evernote相比Google笔记本有很多优势,首先吸引我的是有本地客户端,没有网络或网络中断时也可以用。无论什么时候、有什么想法或要记录一些信息,打开软件就行。比Windows自带记事本好的地方是随时自动保存,哪怕写到一半软件崩溃,也不丢失内容。一旦联网,不用特别操心,更新会自动同步到云端,在另一台设备上打开时,内容已经传递过去。

Evernote的另一个优势是跨平台使用,支持Windows/Mac,以及手机等多种移动平台──iOS (iPhone/iPod/iPad),Android、BlackBerry、Palm、Windows Mobile。
特别喜欢手机版,因为手机是随身物品,而iPad则可带可不带。自更新为安卓手机后,开会用Evernote的频率很高,还节省了不少纸。会议议程等资料事先复制到Evernote、同步到手机,听会时在Evernote里做笔记。碰到要发言的,事先在电脑上写好稿,同步到手机,到时照着讲。
往年外出旅游,总是带着打印出来的旅游资料。为少带几张纸,还常常对内容做精减,费神不少。后来旅游资料直接放iPad里带着走,只是iPad大了点,旅途中拿进拿出不顺手。今年暑假改用手机,各种信息包括景区导览图直接在电脑上放入Evernote,同步到手机,即使路上无法联网也照看不误。旅途笔记自然也用Evernote记录。
[2011-9-17重要补充:同步到移动设备时只同步文件头,要想在不联网状态下使用,必须在移动设备上打开一次,Evernote会自动在本地保存副本]

Evernote属于那种越用越喜欢的东西,当然还有更多基本或者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有梯子,推荐看Evernote高手“電腦玩物”的多篇博文。

参见:金山快盘:云存储移动应用利器 (2011-4-16)

Library Connect之“营销图书馆”专辑

Elsevier的Library Connect六月号专题“营销图书馆”(Theme: Marketing the Library),收录若干图书馆的经验介绍,可以看到目前的某些潮流,比如IC、移动、QR码。最近在看《永恒的图书馆》,知道虽然有潮流,但很多时候并没有一致甚至近似的看法。各取所需吧。

LIBRARY CONNECT NEWSLETTER (v.9,no.2, ISSN 1549-3725) )(HTML; PDF)

把图书馆变成电子学习中心(e-learning center) / 泰国曼谷Kasetsart大学图书馆Aree Thunkijjanukij

这家的IC或LC很正点。除一般的小组讨论区、研究小间、语言学习实验室等之外,还有教育娱乐区(Edutainment Zone)。

聪明图书馆(SmartLibary):创新、移动及个性化服务 /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图书馆Carrye Syma等

这家以首字母缩写IMPS命名自己的服务。[看着是不是很像上交大──智慧图书馆、IC平方]

小组研究区称为GroupWorks,配有电子白板、相机、麦克风及相关软件,不仅可以现场协作,还可以远程参与。

配置QuestionPoint的Qwidget(马上要有移动版),集成到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还有iGoogle gadgets,索书号短信,短信咨询,定制个人图书馆。

QR码在图书馆中比比皆是,扫描仪上的QR码链接到详细使用指导,书库中的QR码链接到移动网站或发起与馆员聊天。

个人图书馆员,到现场,也使用Jing, Office Live Meeting or TeamViewer等软件与远程学生沟通。

Albertsons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不仅是个时髦词汇 / 美国爱达荷州Boise州立大学图书馆Peggy S. Cooper

用户驱动采购(PDA)、机构库(ScholarWorks)……[关注学科馆员个性化服务的可细看]

新的资源与服务:

·电子书、电子书、更多电子书

·移动网站

·使用QR码

·LibGuides

·校园传递服务[送书上门?]

·在架预约(On-shelf holds)

·便携电脑、上网本、iPad学生外借把大部分参考资料放到总库里,腾出位置作学习空间,并引入星巴克。[又是IC或LC]

使之移动:给用户为手持设备设计的网页 /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分校Willie Miller

移动网站提供:

·主要图书馆信息(开放时间、方位、无线信号强度地图

·馆员(短信咨询、在线咨询、学科馆员)

·资源(本馆WorldCat、研究数据库、检索)

根据学生反馈增加学习室预订页,改善移动设备间的兼容性。

移动网站每月点击1600,比较完全网站为17万[不到1%]。

下一步创建苹果与安卓应用,为信息素养课程开发移动工具。

关联数据和移动的未来

昨天参加“2011年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移动的未来”会议。因借曾蕾、秦健两师由成都数图会会议网站资料下载)转站而来之机,所以关联数据成为一个重点,移动的意味相对弱些──如果只看会名没看议程就注册,或许不免失望。不过,对我倒是两方面都有收获,当然之外还其他收获。

1、关联数据

以前听得比较多的是关联数据给了图书馆让外界(通过计算机)利用自己内容的机会。馆藏的大量工具是做关联数据的很好来源,但图书馆并不拥有版权,除了如历史年表这样的客观知识外,如将工具书内容做成关联数据发布基本上是自找麻烦。对图书馆来说,馆藏书目是主要的可发布内容,但独特到唯一唯二的并不多,如果大家都发布,有没有人用不说,还凭白添乱,因为需要在不同机构发布的关联数据间做关联(Same as)。以上种种,让自己觉得关联数据基本上是国家级图书馆的事,如先行者瑞典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匈牙利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已所或打算做的那样,把馆藏(联合)目录/国家书目、规范数据、分类法/主题词表做成或发布为关联数据,供各方利用。

参见:关联数据相关博文

今天让我知道,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关联数据。曾师说,关联的开放数据(Linked Open Data, LOD)所带来的是极大的财富[所以,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去用],对于图书馆来说,需要把终点(如OPAC中的详细记录页面)作为关联的起点,把绑在一起的“记录”打开,找到可以作为起点的地方(如作者、出版社……),让数据走出图书馆的围墙,由封闭的数据变为开放的数据──例子就是增加到VIAF(虚拟国际规范档)、WorldCat Identity(OCLC身份档)的链接[甚至直接取来相关的信息,类似mashup]。如此,则读者通过OPAC不仅可以知道图书馆收藏了该作者多少书,还可以了解该作者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参见:规范档2.0:WorldCat身份档)。

接下来秦师正好举到她之前做过的一个试验,给某数据库用上关联数据,详解了实施过程。概言之:1、分析有哪些元数据要关联;2、有哪些可用于关联即数据来源;3、实施嵌入XML,用样式表实现。

知道可以怎么做了。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中文关联数据来源稀少。

参见:W3C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使用案例

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 (2010年5月23日)

当然,除了把现有数据经格式转换发布为关联数据供机器调用外,图书馆也是有关联数据可发布的。上图夏翠娟(xtykc)介绍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名录发布为关联数据。如果各省市都这么做,任何人都可凭此完成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名录,标注在地图上……(预留想象空间)。

不过,事情永远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如曾师言,搜索引擎Bing/Google/Yahoo新推出的schema.org走的是和W3C关联数据不同的另一条路。未来会如何?No one knows.

===

2、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方面,本馆去年3.8推出手机网站,有统计数据的八个多月,访问总数才3万多。今年4月改版,突出OPAC,增加个人借阅查询、访问手机版电子资源。更换了统计途径,访问情况尚未统计,大致看过一眼,看上去也不乐观。本月刚借鉴南师大的做法,推出了OPAC的QR码,这个使用统计就很难做了。

不管使用情况如何,我始终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拿着手机做打电话、发短信之外获取信息的事情,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入口。

东道主复旦大学图书馆张计龙馆长介绍中提及一些移动应用,未细说,待看PPT。

辽师高春玲MM介绍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的初期成果,主要是一些调研,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统计数据。有些数据对移动网站或App设计会有参考价值,比如OPAC查询使用不多之类,有待细看。报告受到上图刘炜、上大吕斌及一位复旦DD的拍砖,虽然离结题尚远,不过对她而言类似于一次预审,收获肯定不小。有这样的机会,还是不错的。

Keven即兴发言,谈及移动服务的三个要素:LBS(基于位置的服务)、Social、UX(用户体验)。虽然有多个校区的情况,总体来讲LBS对于高校馆应该没有公共馆那么有用。Social如何结合到移动网站或app中,还需做更多了解──目前本馆手机网站用了新浪微博秀。UX方面最让人头痛,缺乏有经验的人手来设计实施,自己也缺乏理论指导,很多时候更多凭直觉判断,难免受人诟病。

上图夏MM介绍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名录的QR码,听着就很专业,有兴趣者可联系她。内容标准基于vCard,包括电话号码(可拨打电话并保存到电话薄)、地址、网址、地理坐标(链接到地图应用)等。给我的启示是,无论是否纸质的东西,印QR码都是很好的选择,在这个例子里,要打电话不需输入号码,要查交通方式不需输入地址、要上网站不需要输入网址。

在会议期间和会后与曾师等的交流中,还想到或聊到QR码的其他可能应用,比如书架上贴分类号,比如在图书馆一些位置上的指引……需要发散性思维(Nalsi应该收集了很多实例)。

陈源蒸老先生提到当年建议在书上印QR码,可用于物流(Judy说是放书目数据),当年是要开发专门的识别器的。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具备条码识别功能了。问题是,很多智能手机用户不知道条码扫描软件,当然就更不会安装使用了。我们的宣传中考虑到了这个因素,还是要加强扫盲。如果你是其中之盲,推荐安装:QuickMark,条码扫描器,Goggles(这款需联网使用,但可以拍照搜)。

===

3、体感技术

毕业于空政的二炮李东旭DD演示Kinect,活力四射,果然“不太安静”(网名)。个人对Kinect感兴趣是想用来锻炼身体,他想到的是用来开发图书馆应用。听着交大的孙翌对此颇有兴趣,而不太安静也强烈要求与大家分享开发经验、共同研究,“求你们来盗版”。

想象中在图书馆大厅放一个,让读者在看书之余运动一下,当然不是玩XBox游戏,而是边运动边了解图书馆需要推广的活动、资源……。有网友问为什么不用wii,我的回复是:“没有Kinect酷啦。另外我觉得,wii是要拿在手上的,对图书馆来说,恐怕还要专门弄个人管。但Kinect固定在某处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管理。”后来看到不太安静说可以同时有五六个人参与。

===

4、RDA

RDA比较小众,与以上都沾不上边,但因为最近美国刚发布测试报告,属于比较热的议题,所以Leon让我做一个普及。我按Leon的三个问题做了准备:

What is RDA?

What’s going on with RDA?

What it will be?

结束页面提供了一个竹帛斋主文章的链接。回家临睡才想起,竟然放弃了一个和移动搭点边的大好机会──今晨把PPT中的链接改成了QR码,给夏MM发邮件替换掉昨天的那个,小小地作个弊吧。如果昨天就放上这个QR码,会场上有人用手机拍下上网访问,效果会不错吧?

===

会议网站:http://it4l.dlresearch.cn/node/390/

授权的PPT会上网,请静等待──此次与会的很多人,包括曾秦两师、keven、高春玲、空心菜、xtykc、花生壳一干人等都是昨日凌晨1点多才从成都飞抵上海的,又开了一天的会,很辛苦的。
参见书社会老槐的日志:“2011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移动的未来”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