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的2019

年初时,没想到今年会退休,因为这是去年纠结后自认为已有结论的事(见:没有目标的2018,2018-12-23)。世事变幻不可知,在申请截止期前一念间,原来的“结论”被推翻。退休前写了博文“顺其自然(Let it be!)”(2019-5-8):用这碗鸡汤自勉,开启我人生新的一页。其实除了没有朝八晚五,生活没有太多变化。

【看书】这是最大的变化。已经很多年不怎么看书,突然多出很多时间,便开始找书看,平均1周看完1本。不成体系,随便看。先看了些日本古代和现代小说;后来想了解民国经典,看商务印书馆《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和中华书局《跟大师学国学》两种丛书,算是恶补“国学”;另有些则是看到不同途径介绍觉得有意思的,比如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配合丹阳旅行)。世界上的书是看不完的,近几个月断断续续看梁文道《一千零一夜》视频,介绍的大部分书听过就算看过了。

【太极拳】健身。2017年开始学习太极拳,跟着李富刚老师在校太极拳协会的课程。每周集体练习0-2次不等、每次1.5小时,基本学会了陈氏老架一路74式。双11买了竞赛用龙泉剑,而后开始学陈氏太极剑49式。

【英语】算作头脑体操。2016年底接触“流利说”后成为习惯使用的手机App,但今年只停留在每日打卡、保持口语力9999。参加过100天流利阅读,完成后无意继续;也未下决心重启“懂你英语”升级。

【游历】游兴还可说未减。以中国之大,要走遍是不可能的,但有寒暑假,涉足所有省区还是可能的。寒假去了浙江余姚;暑假去了青海,打卡倒数第二个省份的同时,也为体验能否适应高原反应,为最后的西藏游做准备。离开西宁时因台风无法返沪,在机场时的无助,滞留后选择借道长沙,也是之前没有过的体验。

另外开会到了重庆(5月CALIS外文RDA编目培训)、贵阳(9月国图联编中心年会)、杭州(9月CADAL服务类项目评审)、北京(12月全国知识组织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虽然都不是第一次去,仍然可以找到新的可游之地。退休得闲,又到贵州多地,四川广元,江苏无锡、江阴、丹阳、扬中、泰州和徐州。此外还因单位活动或同学聚会到江浙周边数次。

喜欢自然风光,更爱人文古迹。今年所游,感觉特别值得推荐的有如下几处(括号后为在微信朋友圈发图片时的文字):

  • 1(重庆周边,大足)大足石刻(四大石窟之一,名闻天下,无需多说)
  • 2(重庆周边,合川,丫枝推荐)合川钓鱼城。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未曾听说过这座号称改变世界史的小城?
  • 3(贵州贵阳周边,遵义)海龙屯遗址,公元1600年,播州土司自唐末长达七百年余年,毁于此地。全国重点文物+世界文化遗产。
  • 4(青海西宁周边,贵德)一开始打算去贵德,是想看清的黄河,而不是丹霞和湿地国家公园。后来又查到几个古迹——到现场才发现比想像的更出乎意料,古城竟然是明长城。……
  • 5(江苏镇江周边,丹阳)丹阳最值得看的地方,距今1500年的南朝帝陵石刻真迹:左天禄1-2、右麒麟7-9、次神阙4-6、最后赑屃3(碑全无)……特别:4希腊风石柱(神阙),5反左书碑文。……
  • 6(江苏徐州)汉画像石
  • 7-8(四川广元)广元,群山环抱,嘉陵江、南河穿城而过,宜居城市。城东有千佛崖摩崖石刻,城西有皇泽寺摩崖石刻,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真货。
  • 另参见:贵阳地母洞与文澜阁《四库全书》(2019-9-10) 

【专业】博客开张已过15年,今年博文90多篇。虽然“革命已经成功”,却仍在看专业资料、继续写博,因为还有兴趣——对写文章就没什么兴趣了。今年仍有一些专业活动,很多都承应着去年。主要有三方面:

一、《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去年的2个会议报告,衍生为今年的1篇论文、2个会议报告。参见:被推着向前——“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系列总结(2019-12-17)

二、《面向电子书的书后索引编制法》 去年的会议论文+报告,收入《中国索引》集刊,今年在The Indexer上发表/转载。参见:唯一外刊发文:面向电子书的书后索引编制法(2019-12-17)

三、Folio(图书馆的未来是开放的):开发中的图书馆服务平台
2018年末开始参与上图的folio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2018-2019年之交众人协力完成folio界面翻译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先后做了4次通译,从Clover三叶草版到Daisy雏菊版。伴随着folio开发的进展、模块增加,自2019-1-1到2019-12-3,条目(Keys)由3563增至7148,差不多翻倍。
此外也参加codex兴趣小组、folio中国社区会议(现场+网上)等,了解进展与问题。写相关博文2篇:
开发中的图书馆服务平台Folio概览(2019-1-4)
首家Folio图书馆服务平台上线(2019-11-2)

又:临近年末(12月10日),为上图采编中心作了一个1.5小时的讲座,题为:文献编目:现实与应对&趋势与进展。前半部分“现实与应对”可归于鸡汤类,虽然不善于煲汤;后半部分“趋势与进展”则如题。结束后谈起,大家最关注的还是MARC更新对编目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如758字段、又弃用ISBD标点之类。

唯一外刊发文:面向电子书的书后索引编制法

中国索引学会秘书处早年设在本馆。不记得是否因为参与《海外上海书目》项目的缘故,在YYQ建议下加入,一直也没参与过什么活动。2017年9月中国索引学会换届,不知何故被推荐为理事,因此在2018年上半年参与了几次会议,包括在培训会上做了一个《国际图联图书馆参考模型及其应用》的报告。参见:中国索引协会上海工作站培训会参会记(2018-6-15)

秘书处已移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多年。知道2018年年会10月在复旦举行,同时也是一个国际会议。当时并没有打算投稿,只是参会听报告有所感,想写篇索引方面的文章,暑假中开写时已过了投稿截止期。9月开学,领导说会议征文还没有结束,问有没有合适的文章。于是晚上把写了一个月《面向电子书的书后索引编制法——以地方志为例》定稿、发给WGQ。第2天一早就收到用稿回复,没几天又得大会发言通知,并拟收入正在发排的《中国索引》(第五辑)。《中国索引》多年来一直是内刊、无法转正,因而前几年变成集刊。集刊或许在某些单位可算成果,但因为全文未被数据库收录,从文章传播角度,其实不如内刊。第五辑于2018年12月出版。

“发展中的世界索引事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参见:国外的索引编制软件(2018-10-20) ,含《面向电子书的书后索引编制法》PPT链接。

此事原已结束。2019年3月初,WGQ来邮说英国《索引家》杂志提议希望在该杂志上重印《中国索引》第五辑上的文章,问我是否同意文章入选。对我来说,只要不用我自己译成英语就没有问题。其后与The Indexer编辑有邮件联络,也得到复旦图书馆LLJ的热忱帮助。6月初得知文章由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同仁翻译。8月底确认译稿时,发现译文除极少数专有名词外,译得相当好。直到12月初正式发表、获取电子版,才知道译者姓名:Hongmin Hider——向TA表示诚挚的谢意。不过网上查不到此姓名者的任何信息。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真正的外刊上发文(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转载):

The back-of-the-book indexing method for ebooks: using local chronicles as an example. The indexer, 2019, 37(4):343–356. https://doi.org/10.3828/indexer.2019.41(含英语+中文全文;目前在推特上有2个引用,除了出版社自推,另外还有一个)

之前《中图学报》2011英文年刊上也曾收录有一篇与李恺合写的《MARC四十年的发展及其未来》:MARC: Forty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its future.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11, 3:187-198. 原载《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Translated by Chen Ning, Revised by Zou Yong Li(没注意改了些什么)

被推着向前——“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系列总结

很少买书,但2013年《大数据时代》出版,第一时间买来纸书读。笔记中有“数据化,不是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笔记,2013-1-25)。

一、2018年10月底,CALIS联编中心打算11月下旬在厦门开编目员研讨会,WJ约我作一个40分钟的报告,内容自定。根据受众,想着讲近年“国际编目标准现状与进展”较为合适。但一年前的第五届全国编目工作研讨会的报告已经用了这个标题(参见:第五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笔记,2017-11-26) ,还被《图书馆论坛》约稿,写了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因此需要另想标题。过了几天忽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有观点的标题:《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编目的未来之路》。与WJ沟通后开始准备PPT,到11月中旬基本完成,33页PPT。

二、正在此时,12月中旬的上海图书馆学会年会开始征集分会场报告。自感为CALIS准备的PPT内容不错,且两个会议受众不同,本着重在参与的想法做了自荐,不过有点强行加塞之意。报告标题相同,讲20分钟,因此较为简化,但PPT页数差不多。会议结束后,写了博文“2018上海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散记”(2018-12-16),其中有PPT全文链接。

三、每年上图学会年会声势都很大,12月初年会日程刚上网公开,接到《中国图书馆学报》就此报告约稿,却让我很是踌躇,只能回复说“试试看”。因为报告只是一个点,要形成能出现在学报上的文,有相当难度。最终花了一百多天才写完,期间搜集资料、记录想法、写博文整理思路,然后拟大纲、填入内容、准备开写,边写边核实概念、调整思路,进入3月初稿完成,各种拖延不愿动笔修改、又二十天才最终定稿,标题改为:《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文章2019年5月份发表。

四、因有上文,7月下旬WY和SJ为9月初贵阳国图联编中心年会联系就“数字化到数据化”做讲座,讲1.5不到2小时。如此时长是个挑战,口才不好,要人枯坐二三节课而能保持兴趣,非得有充实的内容。于是融合近年的另2篇论文,准备了86页PPT、讲1.5小时,用学报论文原题。

五、11月下旬,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YDQ为12月中旬北京第十届全国知识组织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联系报告,题目自定、50分钟。看会议名称,我觉得讲《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还是合适的。前3次报告受众以编目员为主,这次应当有所不同,因此不是用最初的PPT,而是大力删减86页PPT,并移除页面中编目员会关心的一些细节,再做调整后完成60页PPT。行前看日程,发现各报告都只安排40分钟,便对所讲略作调整——对报告的简介是:概述文献编目标准近二十年的演变、尤其是近十年间向关联数据的发展,兼及实践进展。9月会议1.5小时报告恐怕有点催人入眠,此次40分钟效果似乎较好。本次会议全称“2019年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暨大数据环境下情报检索语言学术研讨会”,会期一天、全程参与、记笔记、也有所感,或因已退休,竟提不起兴趣写介绍博文。

六、《中图学报》文章定稿期间我正在办退休手续,发表时正值退休,5月18日看到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文,就转发并附言“封笔之作”——如果开初就打算退休,恐怕无法坚持写完吧。评论中附言“感谢学报,让我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确是真诚感受。自己不是很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一路走来,被很多人在推动着往前走。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这个专题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没有WJ的最初邀约、就不会存在,没有后来学报的约稿、就不会有深入的探究,也不会有今年两个后续报告。在2019年结束之际,发博文给此专题一个美好的结尾,也从心底感谢专业生涯中所有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