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在后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老槐由《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谈“04年图情牛饮”,我也去看上一把。发现CSSCI在“来源文献”部分多了全文显示(或许原来就有而没有注意),而“被引文献”这一块一如既往,没有什么改进。
    CSSCI引文部分仍是“剪刀+浆糊”的产物,基本上是来源中参考文献怎么写,CSSCI就怎么统计引文信息,没有做最简单的处理。
    没有各年引文信息合并统计这一功能,所以如果检索各年(1998-2004),提示信息是被引7篇,很可能根本就是同一篇(或几篇),在不同的年份被引。
    而且同一年中,只要是来源文献的引文信息写得略有差异,也就成为不同的文献。所以“被引X篇”,即使在同一年中,也根本是形同虚设。
    以查“谢琴芳”为例,各年中同一本书《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因为有时参考文献中写有(上)(下)(上册)(下册)(上、下册),或者题名有些小误而成为不同的文献。
    如果说专著信息合并由于缺乏依据不太简单,那么期刊信息合并应该不难。不知道CSSCI是否有过这方面的设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根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措施。
    以查“刘素清”为例,2004年被引4篇:
电子资源著录――AACR2第9章修订情况简介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3):74―78
电子资源著录―― AACR2第9章修订情况简介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3):74―78
虚拟联合目录与传统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比较――对我国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模式的思考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4)
虚拟联合目录与传统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比较――对我国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模式的思考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4):7―11
    显然应该是2篇。第1、2篇就因为差了一个空格而成为不同文献。第3、4篇题名小有差异,但也不难判断是同一篇文献。
     要引文处理像编目一样,对文献题名标点符号与空格等进行处理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从上例及其它检索结果可知,这种处理只能解决小部分问题,不能解决常见的来源文献引用信息错误问题。但对于上述涉及的《大学图书馆学报》等CSSCI收录期刊,只要与该收录期刊相应卷期收录文献核对,就可简单地修正来源文献的引文信息错误,对相应信息进行合并。这种核对、修正,用计算机处理根本不需要人工智能之类的高技术,不过是小菜一碟。说句大话,我也可以让计算机做到。即使是CSSCI未收录的期刊,同一期刊、同一卷期、同一页码,是不可能发表两篇不同文献的,对有关信息进行合并,用计算机处理也不是难事。至少对题名或姓名有误的信息是可以合并的(可能需要少量人工干预),即使由于信息不全(如未标页码),为谨慎起见不能做到完全合并,至少也应该让用户看到CSSCI在这方面的努力。
     CSSCI提供来源文献全文,只不过是已有扫描识别文献的副产品,不需要花什么功夫。在期刊网维普也已经开始提供引文查找功能后,如果CSSCI不在自己赖以为生的核心能力上花些功夫,要与收录全文文献范围及年限均大得多的期刊网、维普竞争,前景不容乐观。

 

台湾的“引文”问题

    据说在国外,没人把引文索引当回事儿。只不过是个检索方式而已,做做研究可以,没有真用它来评价大学学术的。
    大概中国人真是例外,大陆自不必说,被SCI、SSCI、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太少不堪用,于是分别建立“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 ,其收录期刊还成为另一个版本的“核心期刊”,在某些学校内部的学术评价中得到采用。

    因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学评鉴”也吃引文评价这一套,所以引文索引在台湾也很热闹:

1、建立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TSSCI)
    由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邱炯友教授抗议TSSCI不收录图书资讯学期刊信件中,谓TSSCI“无心插柳,柳成荫”来看,TSSCI已经成为评价大学学术的一个依据。

2、开设“SSCI期刊分析与撰写”课程(文化大学)
    对岸梁董认为此举“本末倒置”,身为图书馆学家的世新大学教务长赖鼎铭教授也持批评态度。
    不知道台湾有没有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之有需要,应该也是SSCI不堪用之故。据课程主讲大叶大学副校长谢安田说,2002年台湾高校教师在SCI收录期刊上共发表13072篇,而在SSCI上仅有613篇。如此数量,无法作为普遍评价依据。

3、期刊重金奖励引用本刊论文:
    最令人纳闷的是这条也来自梁董的消息:某期刊征稿,谓“引用一则奖励金叁仟元”。
    公告并未说明引用论文需发表于何种期刊(如SCI期刊之类),如果发表于非引文索引的来源刊,并不能提升其引文评价。难道只为了“提升本杂志之能见度”,就要如此散金?
    或许其奖金只限于该刊的“自引”,而该刊本身即某引文索引的来源刊?梁董为尊者讳,而我又无法看到链接的原文,无法得知该刊大名。
    此种征稿启示居然还能堂而皇之地“公告”,很象是搞笑,却又不是愚人节消息(公告时间2004-08-25),不解。

    由梁董了解很多台湾的事,发现两岸相似之处真是太多。此其一也。
    不过,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对岸的引文索引开放使用,而我们这儿的…

参见:

 

文献引用的学术规范

    王晓路撰文”学术规范与研究生教育”,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中均没有关于学术规范的课程或讲座,而只是依靠宽泛的提醒和任课或指导教师的提示。”(《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5日第10版)故摘编李国新“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章/第四节/一,24-30页)九条如下,期望更多人了解与遵循学术规范(以下括号中内容为本人所注)。

1、所有的专门性研究,都应该依据已有文献对相同或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研究状况作出概略性的说明介绍
    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2、对已有文献任何形式的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
    (清)陈澧撰《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明引”足见其心术之笃实,又足征其见闻之渊博。若暗袭以为己有,则不足见其渊博,且有伤于笃实之首。”所以,”明引则有两善,暗袭则两善皆失也。”(利害说得很清楚)
3、原则上不采用间接引用方式
   在学术研究中,转引在原则上是被禁止的。如无法获得原作而要引用,必须明确注明”转引”,否则为学术伦理规范所不容的”伪引”。(记得某颇有些地位的学者煞有介事地注明引文出自Diplomat某年某期,可世上并无此刊,只有汉译与之近似的ForeignAffairs。此君断不肯承认”伪引”,只能以另一个故事了结前一个故事)
4、引用以必要、适当为限
    1986文化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数量限制:一般作品不超过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引用他人作品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作品篇幅的十分之一。(二个十分之一。引用到这等地步,真够可以的了。本文不在此列…)
5、引用不得改变或歪曲被引内容的原貌、原义
6、引用原则上使用原始文献
7、引用原则上使用最新版本
8、引用标注应完整、准确地显示被引作品的相关信息
    作者、题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卷期、页次等。(还有刊名)
9、引用网络资源必须注意其”动态性”
    出处包括网址和发布、更新或获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