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数字保存峰会

2011年10月19-20日,2011数字保存峰会在德国举行,欧美15个国家约100位国际专家参加。面对信息完全以数字格式而非印刷存在的比例迅速增加的现状,如何确保这些数字资料长期保存不变且可访问?谁为此承担责任?这是本次峰会“准备好数字保存”的议题。
会议由Goportis即莱布尼兹研究信息图书馆网络主办,该机构由德国三个国家图书馆组成,即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汉诺威)、德国国家医学图书馆(ZB MED,波恩/科隆)和德国国家经济图书馆-莱布尼磁经济信息中心(ZBW,基尔/汉堡)。在德国,Goportis是支持电子与印刷全文文献、许可、非文本资料、数字保存及开放存取的专业伙伴。Goportis致力于集成该领域知识,开始进一步发展。
据ZBW主任Klaus Tochtermann教授在开幕式上称,“到2020年,80%学术出版物将仅以数字格式出现而无印刷格式”。
但是,数字保存不只处理科学信息的保存。例如,葡萄牙国家档案馆承担保存近四十年来所有法庭诉讼记录(the protocols of all court proceedings),确保其可获得。另一方面,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存档联机微博服务Twitter上自2006年开始以来所发布的所有公开条目,考虑到每条有5千万条推发出,这个任务并不简单,自然不可能手工完成。而据介绍,Goportis正开始一项大量数据的数字保存计划,来自三个德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标是把数字保存作为一项永久任务,集成进现有图书馆环境。
会议强调协作的重要性:国际合作与跨机构交换是成功实施这些任务的先决条件。最基本的是知道数字保存这个非常动态的领域正进行什么,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基础,“分享什么行……什么不行”。
会议网站(Digital Preservation Summit 2011)有详细信息,包括所有PPT。
Via IFLA-L: Summit meeting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preserve global knowledge! / NINA STOFFERS

关联数据和移动的未来

昨天参加“2011年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移动的未来”会议。因借曾蕾、秦健两师由成都数图会会议网站资料下载)转站而来之机,所以关联数据成为一个重点,移动的意味相对弱些──如果只看会名没看议程就注册,或许不免失望。不过,对我倒是两方面都有收获,当然之外还其他收获。

1、关联数据

以前听得比较多的是关联数据给了图书馆让外界(通过计算机)利用自己内容的机会。馆藏的大量工具是做关联数据的很好来源,但图书馆并不拥有版权,除了如历史年表这样的客观知识外,如将工具书内容做成关联数据发布基本上是自找麻烦。对图书馆来说,馆藏书目是主要的可发布内容,但独特到唯一唯二的并不多,如果大家都发布,有没有人用不说,还凭白添乱,因为需要在不同机构发布的关联数据间做关联(Same as)。以上种种,让自己觉得关联数据基本上是国家级图书馆的事,如先行者瑞典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匈牙利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已所或打算做的那样,把馆藏(联合)目录/国家书目、规范数据、分类法/主题词表做成或发布为关联数据,供各方利用。

参见:关联数据相关博文

今天让我知道,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关联数据。曾师说,关联的开放数据(Linked Open Data, LOD)所带来的是极大的财富[所以,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去用],对于图书馆来说,需要把终点(如OPAC中的详细记录页面)作为关联的起点,把绑在一起的“记录”打开,找到可以作为起点的地方(如作者、出版社……),让数据走出图书馆的围墙,由封闭的数据变为开放的数据──例子就是增加到VIAF(虚拟国际规范档)、WorldCat Identity(OCLC身份档)的链接[甚至直接取来相关的信息,类似mashup]。如此,则读者通过OPAC不仅可以知道图书馆收藏了该作者多少书,还可以了解该作者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参见:规范档2.0:WorldCat身份档)。

接下来秦师正好举到她之前做过的一个试验,给某数据库用上关联数据,详解了实施过程。概言之:1、分析有哪些元数据要关联;2、有哪些可用于关联即数据来源;3、实施嵌入XML,用样式表实现。

知道可以怎么做了。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中文关联数据来源稀少。

参见:W3C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使用案例

图书馆关联数据孵化小组 (2010年5月23日)

当然,除了把现有数据经格式转换发布为关联数据供机器调用外,图书馆也是有关联数据可发布的。上图夏翠娟(xtykc)介绍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名录发布为关联数据。如果各省市都这么做,任何人都可凭此完成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名录,标注在地图上……(预留想象空间)。

不过,事情永远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如曾师言,搜索引擎Bing/Google/Yahoo新推出的schema.org走的是和W3C关联数据不同的另一条路。未来会如何?No one knows.

===

2、移动图书馆

移动图书馆方面,本馆去年3.8推出手机网站,有统计数据的八个多月,访问总数才3万多。今年4月改版,突出OPAC,增加个人借阅查询、访问手机版电子资源。更换了统计途径,访问情况尚未统计,大致看过一眼,看上去也不乐观。本月刚借鉴南师大的做法,推出了OPAC的QR码,这个使用统计就很难做了。

不管使用情况如何,我始终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拿着手机做打电话、发短信之外获取信息的事情,图书馆没有理由不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入口。

东道主复旦大学图书馆张计龙馆长介绍中提及一些移动应用,未细说,待看PPT。

辽师高春玲MM介绍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移动阅读与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的初期成果,主要是一些调研,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统计数据。有些数据对移动网站或App设计会有参考价值,比如OPAC查询使用不多之类,有待细看。报告受到上图刘炜、上大吕斌及一位复旦DD的拍砖,虽然离结题尚远,不过对她而言类似于一次预审,收获肯定不小。有这样的机会,还是不错的。

Keven即兴发言,谈及移动服务的三个要素:LBS(基于位置的服务)、Social、UX(用户体验)。虽然有多个校区的情况,总体来讲LBS对于高校馆应该没有公共馆那么有用。Social如何结合到移动网站或app中,还需做更多了解──目前本馆手机网站用了新浪微博秀。UX方面最让人头痛,缺乏有经验的人手来设计实施,自己也缺乏理论指导,很多时候更多凭直觉判断,难免受人诟病。

上图夏MM介绍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名录的QR码,听着就很专业,有兴趣者可联系她。内容标准基于vCard,包括电话号码(可拨打电话并保存到电话薄)、地址、网址、地理坐标(链接到地图应用)等。给我的启示是,无论是否纸质的东西,印QR码都是很好的选择,在这个例子里,要打电话不需输入号码,要查交通方式不需输入地址、要上网站不需要输入网址。

在会议期间和会后与曾师等的交流中,还想到或聊到QR码的其他可能应用,比如书架上贴分类号,比如在图书馆一些位置上的指引……需要发散性思维(Nalsi应该收集了很多实例)。

陈源蒸老先生提到当年建议在书上印QR码,可用于物流(Judy说是放书目数据),当年是要开发专门的识别器的。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具备条码识别功能了。问题是,很多智能手机用户不知道条码扫描软件,当然就更不会安装使用了。我们的宣传中考虑到了这个因素,还是要加强扫盲。如果你是其中之盲,推荐安装:QuickMark,条码扫描器,Goggles(这款需联网使用,但可以拍照搜)。

===

3、体感技术

毕业于空政的二炮李东旭DD演示Kinect,活力四射,果然“不太安静”(网名)。个人对Kinect感兴趣是想用来锻炼身体,他想到的是用来开发图书馆应用。听着交大的孙翌对此颇有兴趣,而不太安静也强烈要求与大家分享开发经验、共同研究,“求你们来盗版”。

想象中在图书馆大厅放一个,让读者在看书之余运动一下,当然不是玩XBox游戏,而是边运动边了解图书馆需要推广的活动、资源……。有网友问为什么不用wii,我的回复是:“没有Kinect酷啦。另外我觉得,wii是要拿在手上的,对图书馆来说,恐怕还要专门弄个人管。但Kinect固定在某处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管理。”后来看到不太安静说可以同时有五六个人参与。

===

4、RDA

RDA比较小众,与以上都沾不上边,但因为最近美国刚发布测试报告,属于比较热的议题,所以Leon让我做一个普及。我按Leon的三个问题做了准备:

What is RDA?

What’s going on with RDA?

What it will be?

结束页面提供了一个竹帛斋主文章的链接。回家临睡才想起,竟然放弃了一个和移动搭点边的大好机会──今晨把PPT中的链接改成了QR码,给夏MM发邮件替换掉昨天的那个,小小地作个弊吧。如果昨天就放上这个QR码,会场上有人用手机拍下上网访问,效果会不错吧?

===

会议网站:http://it4l.dlresearch.cn/node/390/

授权的PPT会上网,请静等待──此次与会的很多人,包括曾秦两师、keven、高春玲、空心菜、xtykc、花生壳一干人等都是昨日凌晨1点多才从成都飞抵上海的,又开了一天的会,很辛苦的。
参见书社会老槐的日志:“2011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移动的未来”杂谈

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未来:NISO网络会议

随着RDA越来越接近成为现实,NISO(美国信息标准组织)五月将举办两场名为“图书馆集成系统未来”的网络会议,关注RDA的实施对图书馆集成系统(ILS)的前端(即用户界面)与后端(即编目)的影响。
两场会议四个报告。第一场名为“RDA与编目”,主讲人Bob Maxwell来自参与RDA正式测试的杨百翰大学,John Espley来自致力于ILS的FRBR化的厂商VTLS;第二场名为“理想的ILS会是什么样的”,主讲人为正在开发的开源发现工具eXtensible Catalog (XC)的Jennifer Bowen,以及SOPAC开发者John Blyberg。
从介绍看,杨百翰大学对RDA实施的看法显然是正面的。VTLS多年前即在其ILS的用户界面引入FRBR化,RDA发布后又以低价提供FRBR沙盘,公开其多年积累的FRBR化数据,以期在RDA实施后抢得先机。XC是随着以OPAC前端代替ILS用户界面兴起而开始开发的开源系统,在正式发布的RDA Toolkits中有链接,据称引入了一些RDA元素。SOPAC则是图书馆2.0大潮中的著名成果,采用开源的Drupal开发,以用户参与OPAC贡献内容为特征。
应该说会议名称很吸引人,会议通知也写得很不错。会议注册费从单场/两场$49.00/$74(学生)到$144/$216(国际非NISO成员)不等。
———-会议通知的分割线———-
NISO May Two-Part Webinar: The Future of ILS
(来自多个邮件列表,比如autocat
传统ILS的前端与后端都在改变与发展。后端正受到刚才开始的改用RDA编目的影响。前端的改变经由ILS与其他系统及Web界面层的集成,同时由Web2.0的交互性驱动。实施RDA会驱使ILS用户端有进一步改变,但其方式仍未完全明了。
NISO五月二场网络会议将从上述两个方面针对ILS的未来:5月11日第一部分,从编目员与系统供应商视角探讨RDA与编目;5月18日第二部分,探讨用户界面。
第一部分:ILS的未来:RDA与编目(5月11日)
RDA允诺使图书馆目录更贴近FRBR和FRAD。RDA形成对当前编目实践的破坏性转变,也为图书馆目录转向语义网时代带来巨大的潜力。报告者与主题:
ILS的未来:RDA的潜力──杨百翰大学特藏与格式编目部主任Bob Maxwell
如何在ILS中有效实施RDA?这是巨大的变化,但并不如所想的艰难。采用基于FRBR和FRAD的RDA,现在以实体/关系模型来描述资源。这给图书馆员以识别关系的机会,给ILS厂商以创建新功能的机会,给用户以发现信息的机会。杨百翰大学是美国国家图书馆RDA测试的参与者。
ILS的未来:理想的ILS会是什么样的──John Espley,VTLS图书馆主任
支持RDA的ILS什么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修改现有系统以支持RDA,最佳实施策略应当是在有独立的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单件记录的情况下真正实施FRBR,完全支持关联数据的能力。在需要增加另一个载体表现时,RDA可以实质上简化编目。采用模板、宏,可以简化整个编目实践。可以在ILS与外部资源间做链接。用户导航可以使用关联数据“树”及相关信息“家族”的新方式。
第二部分:用户界面(5月18日)
多个研究显示,典型的用户在到图书馆网站前先去Google。如何改变才能驱使用户回到使用图书馆系统,或者说使图书馆的数据在更大的网络环境中运作更好。图书馆2.0世界已经让很多图书馆鼓励用户向由编目员提供的书目信息中增加信息。如何更进一步,超越图书馆系统“谷仓”?RDA驱动的图书馆目录在用户界面上意味着什么?在RDA可以把数据从图书馆系统中释放、与其他数据与应用关联与混搭的世界中,正发生些什么?第二部分网络会议面向正在进行及已经展现的未来发展,以实质性改变用户与图书馆数据交互的方式。报告者与主题:
设计发现界面以表达用户需求──Jennifer Bowen,罗切斯特大学River校区图书馆助理馆长
XC提供全定制的开源发现层,将在四个机构中进行的用户研究成果融入其设计。报告将使用XC演示网站截屏,展现XC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功能如何与XC用户研究中的发现关联,发现界面的可定制性如何使图书馆满足不同用户组别的需求。
SOPAC 2.1:新图书馆的数字策略──John Blyberg,Darien图书馆创建与用户体验助理馆长
社会OPAC为获奖的开源图书馆书目数据的社会化发现平台,提供图书馆目录系统与强大的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的真正集成,可以让用户对馆藏下标签、评级、写评论。用户输入内容随后集成到发现索引中,SOPAC因之成为真正社区驱动的目录系统。
详细信息及注册
Part 1: http://www.niso.org/news/events/2011/nisowebinars/rda/
Part 2: http://www.niso.org/news/events/2011/nisowebinars/userinteraction/
———-参考的分割线———-
√ 关于SOPAC:
AADL的新版OPAC (2007年1月22日)
√ 关于XC与RDA:
√ 关于VTLS与FRBR及其RDA沙盘:
FRBR应用案例 (201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