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叙词表准则”公示

    国际图联IFLA近些年在推出新的指导性文件前,总会先“公示”,听取各方意见。ISBD系列修订如此,现在“多语种叙词表准则”又开始公示了,发表意见截止期为2005年7月31日。
    本准则于2002年开始准备,目的是对现行多语种叙词表标准及叙词表编制手册进行补充。
    开发多语种叙词表有三种途径,本准则只针对前二种途径:

1、重新创建一部新叙词表
    a. 开始用一种语言,随后增加其他语言
    b. 同时用一种以上语言开始
2、组合现有叙词表
    a. 合并二个或以上现有叙词表,形成一个新的多语种信息检索语言,用于标引与检索
    b. 将现有叙词表与标题表相互链接;同时使用现有叙词表和/或标题表,用于标引与检索
3、将一部叙词表翻译为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

    如果对此有研究,倒是发表见解的好机会。如果觉得用英文不能完美表达,不妨用中文写,然后发邮件给IFLA分类与标引组主席Dr. Marcia L. Zeng(曾蕾)。

附:
1、多语种叙词表准则 Guidelines for Multilingual thesauri(PDF文件
2、现行多语种叙词表标准与叙词表编制手册:
ISO 5964:1985
Documentation – 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lingual thesauri (介绍
Thesaurus construction: a practical guide / J AITCHISON, A GILCHRIST, D BAWDEN. London : Aslib, 2000

 

用得最多的33个USMARC字段

    这是早些年的一个USMARC字段出现频率统计数据
    “allegro-c图书馆软件”(allegro-C Software für Bibliotheken)对1997年前共400多万条USMARC记录进行了统计,平均每条记录用18个字段。出现频率超过1%的共有33个字段,据称另外还有60多个字段出现过。两者合计,出现过的大概就100个左右,而据统计USMARC字段当时为330个(?),现在是200来个,看来还有削减的余地。
    根据这个统计数据,现在学MARC 21,重点掌握以下33个字段,可算抓住了要害。或许结果并不意外,目前编目系统设置的专著原编模板,大体也就是这些字段,只是以直观的数据予以表示。
    下表依出现频率为序,四栏数据分别是出现率、可靠性(Z,可用于确认书目记录)、字段和都柏林核心元素。

出现率 字段 DC元素
100%  Z 245  TITLE
      Z 260  PUBLISHER
      Z 300  ???
        050  SUBJECT
      Z 008  LANGUAGE
             TYPE
?95%    650  SUBJECT
 72%  Z 100  CREATOR
 67%  Z 020  IDENTIFIER
        500  DESCRIPTION
 63%    082  SUBJECT
 50%    043  COVERAGE
 49%    504  DESCRIPTION
 43%  Z 700  CONTRIBUTOR
 25%    651  COVERAGE
 18%  Z 250  ???
        710  CONTRIBUTOR
        490  RELATION
 17%    440  RELATION
 14%    600  SUBJECT
  9.4%  740  TITLE
  8.2%  830  RELATION
  7.3%  110  CREATOR
( 7%    041  =008/35-37 )LANGUAGE
  6%    610  SUBJECT
  4%    520  DESCRIPTION
  3.8%  130  TITLE
  3.3%  505  DESCRIPTION
  2%  Z 111  ???
  1%    653  SUBJECT
        655  SUBJECT
        630  SUBJECT
        060  SUBJECT
        810  RELATION
        730  TITLE
        533  RELATION?

    上述统计数据中包含大量旧记录,与目前所用MARC字段情况显然有一定的出入。比如740比例高达9.4%,而246却没有上榜,就是MARC格式一体化之前大量记录留下的痕迹。再比如856字段,1997年该字段才刚出现,据称总共只统计到56次,但如果套录近些年的LC记录,出现频率还是相当高的。

    上述统计数据原文后有对DC的看法,可以参见文首的链接。如果和我一样看不懂德语,可以请Free2Professional Translation来翻译:http://ets.freetranslation.com/
    顺便再给自己前面的文章做个广告:
多语种在线翻译网站

重要更新(2005/9/2)
    原题“TOP 33: The 33 most frequently used fields in LC USMARC data”,实际应为35个字段。

 

编目员的工作态度与意识

   几年前在了解国外有关”编目/编目员危机”问题时,曾认真看过对岸王美鸿关于Michael Gorman的文章(《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二卷第二期),前些日子keven全文转贴了此文

    作者在文中”编目员的工作态度”部分指出,最初提出编目危机的Andrew Osborn在1941年将编目员分为四类:遵守法规型完美主义型书目型实用主义型。到了1975年,Gorman也将编目员分成四类:颓废者(the decadent)、机械万能者(the stern mechanic)、虔信者(the pious)及机能主义者(the functionalist)。Osborn的四类编目员大至还可以对号入座,而Gorman的四类编目员名称,不知是我不在其语境下无法理解,还是其善于挖苦人的本性在三十年前的表现。不过撇开名称不谈,实际所述的各类编目员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无疑仍是存在的。

    受ISBD、MARC格式所限,编目员经常要费心于是用”.”还是”;”,或者是不是要”.”、要不要空格这样的细节,而在计算机时代这些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正是这样的细节不断地累积、强化,造就了一批Gorman所说的”只重视目录的形式,而不关心目录的目的;只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而不考虑目录的意义“的编目员,即其所谓的”颓废者”。

 

    由于编目的最终结果以MARC记录形式出现,现在编目员对MARC格式的关心常常超过编目规则,这对于编目质量而言已存在先天缺陷。即使对于编目规则,不少编目员也只关注条款,很少考虑制订这些规则想要达到的目的。
本来编目规则常隐去作出细致规定的缘由,只注重包罗万象的细节,很容易让使用者迷失自我,故适合参考备查而非系统记忆。所谓”纲举目张”,学习条款时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编目时再养成随时翻阅的习惯,就可以做得轻松而又有好的质量。

    我曾写过”编目与图书馆目录的功能“,就是认为编目员应当如Gorman所说,”了解目录的内涵”,这才是编目工作的价值所在。当标点符号之类MARC格式细节掌握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后,只有在编目时明了目录的功能,才能在选择著录内容时详简得当、游刃有余,将编目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我们的认识中,Gorman所述的并不是工作”态度”问题,编目员工作态度大都很认真、很顶真。实际上这是编目的”意识”问题,认识到读者利用目录要达到什么目的,编目时考虑:

  • 如何让读者通过目录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编文献的作用

大概编目质量问题就解决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