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旧忆·公民馆学日本料理

日本国际交流中心的关西国际中心位于大阪府田尻町,与关西国际机场隔海相望。中心在田尻町政府所在小镇边上,到中心没几天,中心组织我们到镇上几处参观,到了公民馆。公民馆类似于我们的文化馆或社区活动中心,举办各式活动,我盯上了学日本料理。
隔天一个人到了公民馆,决心凭极蹩脚的日语会话,搞定参加料理班事宜。那时还根本没说过几句日语,去之前把基本会话看了一遍,又自言自语讲了一道。到那儿还是连比划带写字,才大致弄明白时间(当晚开始)、费用及自己需要准备的东西。当时最麻烦的是不知道要自己准备的“えぷるん”是什么,因为写不出相应的汉字,弄了半天才终于搞清楚原来是围裙。待离开公民馆时,已是一身的汗。
记得自我介绍及参观时,同学中来自韩国的金也表示对日本料理感兴趣,便打电话到她房中邀她同去。靠蹩脚的日语在电话中是无法说清的,最终在走廊尽头的休息处把事情解释清楚,她愿意一起去公民馆学料理。

料理班时间是每月前三周的周二晚,两人结伴前去。老师是个老妇,学员很少,都是年轻女子。老师先根据打印好的菜单讲做法,之后分组,每组选做当日菜单中的一个菜(汤、主菜、凉伴菜、点心各一),然后从洗锅、洗碗、洗筷开始,洗菜、切菜、做菜、分菜,完成后大家一起吃晚饭,最后以洗锅、洗碗、洗筷结束。虽然是一起吃,其实是各吃自己的一份,如果不吃或没吃完,也可带回家。
老师不苟言笑,说的话我也不大听得懂;同学们也很沉闷,大多埋头做事,自己就只能边看边琢磨。教的基本就是些家常菜,以煮为主,没什么技巧,有点意思的经典日本料理如天妇罗、茶碗蒸、寿司什么的,都不在学习范围。不过由此多少了解了些日本的基本调味料(如酱油、醋/酢、味淋)、用海带柴鱼片做汤底(出汁/だし)、厨房用具(如擂钵)、食物摆盘(如堆成山状)等基本知识。
对外国学生,老师不但一视同仁,还一点不讲情面。吃饭时,金把碗放桌上,拿调羹舀着吃,老师一脸严肃地说,端起拿在嘴边吃才符合礼仪。金很不以为然,说韩国的习惯如此。不知是否此事影响了金去学日本料理的热情。

最终只去了十月份的三次。自己这方面失去热情的理由有很多:基本知识学完,每次能学到的就不多了;每次五百元食材费,但吃到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差,回中心后还要再找东西吃才觉得不饿;到日本后不久手上过敏起泡,不能接触洗洁精之类化学洗涤剂,每次一头一尾洗锅碗时都只能做些过过水的事,觉得很尴尬;每次做完也很累人,而从十一月中旬起,周三还要外出去图书馆实习。
本打算在十一月第一次去后结束料理学习,但当日出发前金就提出不去了。我觉得没事先打招呼不太好,她说没关系。于是两人一起去公民馆,金向老师解释我们不打算去了,理由一是现在功课多了,二是每周三都要远行,太累。金日语很棒,与老师一番交谈后,就结束了我们的日本料理课程。

CASHL/CALIS & 日本旧忆·馆际互借

在日本图书馆参观与实习时,对他们的高校联合编目与馆际互借系统特别感兴趣。NACSIS(文部省学术情报中心,现为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是日本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其联合目录NACSIS-CAT考虑到馆际互借方面的需求,馆藏信息包括期刊的卷期。馆际互借系统NACSIS-ILL会在收藏某刊的图书馆中,筛选出符合用户所需卷期的图书馆,供借入馆选择;借入馆可以同时选择多个提供馆,如果排在首位的馆不能提供,接下来会转到排在后面的其他馆。因此,如果需要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只要查联合目录,然后提交申请就可以一次搞定。
在研修结束时,要写一篇文章,当时选择的主题就是NACSIS-ILL。正巧需要参考某篇文章,所在的图书馆没有,于是亲身经历了一次文献传递。周一通过图书馆发出需求,中间隔了一个法定休息日,周四图书馆收到复印的纸本。图书馆通知我到邮局付费,然后凭邮局付费收据取纸本。如此迅速就得到了原文,自己感觉相当满意。

最近想看几篇文章,馆里没有,于是开始亲身体验CASHL的文献传递服务。可以自己直接在网上提交文献传递需求,email收到原文后网上划转费用,与十年前的日本经历相比,感觉上会好很多。可惜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当。
在10月30日给XX大学提交了二份申请,11月1日收到一个回复,主题是“因该刊被借出而无法提供服务”,内含一份申请信息。因为不熟悉CASHL的服务规定,又傻傻地等另一篇而无结果,今天(11月5日)才想到登录去看,结果“事务状态”都是“服务不能被提供”,知道白等了。两份申请虽然是同一期刊,但是年份、卷次不同,难道都出借了?都出借也应该发两个通知,或者在一个通知中告知两份都无法提供服务才对呀。
首次申请没有收到,文章还是要的。这时就看出CASHL系统设计中的问题了,1、系统没有将申请自动转向另一个馆的功能;2、系统也不提供手动更换图书馆重新申请的功能,原来的请求作废,要申请还得从刊名检索开始,一切从头再来!真是又费时、又费事。

又想到CALIS联合目录。最初看到的联合目录设计中曾包括期刊的馆藏卷期信息,可最终实施时却去掉了。所以CALIS的联合目录无法用于期刊的文献传递,同属CALIS系统的CASHL文献传递就需要另建文献信息库。虽然强化了期刊目次信息,可省掉用户输入引文信息的麻烦,但实际造成了成员馆需要同时维护两个联合目录。从本馆以往的情况看,不准确的书目信息是造成文献传递未能满足的重要原因。
以现在的技术,如果CALIS联合目录包含期刊馆藏信息,CASHL直接采用CALIS联合目录的书目与馆藏信息,同时嵌入期刊目次信息,也是不难实现的。

技术发展了,但设计并没有做到人性化。要实现“无缝的用户体验”,还需要系统的设计者也做几次用户。

日本旧忆·入境日语会话

当年刚毕业,上了二十来年学,忽然没东西学了,很无聊。正好电视、广播同时开播《标准日本语》,就跟着念了两册初级。过了若干年,应领导安排申请赴日时,那点可怜的日语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因为日本国际交流中心的司书项目本馆已有一人在日,所以自觉没什么希望,申请书寄出,就把这事抛到脑后了。等半年后收到邀请信时,早已过了各种培训班的开班时间。于是搬出早年的《标准日本语》书和录音、录像带,又在图书馆借了本语法书,再听听日方寄来的磁带(暑假午间常常听着进入梦乡),独自恶补。

总之,在赴日之前,从没跟任何人作过会话。第一个真实的会话人居然是入境官。
飞机上无语。下了飞机,坐机场车到入境处,排队办入境手续。日本人入口排队的人不多,一会儿就办完了,我按示意转到日本人入口办手续。送上入境卡与护照,中年入境官问有没有“在留资格认定书”。不知道是不是听懂了,看着她出示给我的认定书样张,答两个字:ない(没有)。入境官不再说什么,就给了一些说明资料、在签证上盖已用章、反页订上入境卡副页,结束了入境检查。之前在市外办送签证材料时,为这个认定书费了不少周折,心里原有所担心,已经准备好了日本国际交流中心的邀请信复印件及其办签证材料清单,结果并没有用上。后来得知中心的其他几个中国人都为没有这个认定书,在入境处耽搁了长短不等的时间。我很幸运,没碰上一点麻烦。
随后入关,那位有一把年纪的官员不看大包小包,只要看护照。看完护照,他笑咪咪地问我会不会日语。这是最基本的会话,还能听懂,回三个字:すこし(一眼眼)。于是顺利入境。

在等候取行李时,见到一位同样手持关西国际中心提供的JICA接待处指南的男子,便用日语问他是否去中心。他比我清醒,用上海话回答──取同一个航班的行李,当然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邵先生是研究者班的,日语很棒,接下来找到接待处、确认坐车事宜,就全由他处理了。
在等车期间,去机场的银行换日币。这里不需会话,填个单子,递上美元,就拿到日元了。
又等了若干时间后,与即将共度半年时光的各国各界人士坐上中心的车子,在夜色中离开了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