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平等――看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续)

    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报告的精华不在“历史”描述,而在他对网络图书馆学的认识与观点。如第一部分中论坛与博客的比较,第二部分对网络图书馆学兴起原因的分析。第三、四部分对图书馆图书馆学的正面与负面作用,竟然能分析出10+5条,且侃侃而谈,分析得丝丝入扣!作为一名网络冲浪者,忍不住逐条对照自己,看有几条可以对号入座。

    特别感兴趣于王波对网络平等的描述:

“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它没有论资排辈,没有上下尊卑,没有门第等级,在这个平等的交往环境里,图书馆员们形成的专业圈子的基础完全靠才识、幽默感和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人品,因而更纯粹、更牢固。”

    不过,到了报告的第五部分“对网络图书馆学发展的建议”,王波看法忽然大变,表示“不赞成图书馆员开设博客”。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而写博客,自然对此看法无法表示赞成。先分别引用报告中与之相应的二段文字:

“我认为图书馆员不方便参与博客,因为其所有的工作时间和任务都是被预算好的,根本没有参与博客的机会。如果非要在博客上展示才情、满足虚荣,其言论记录很容易成为不务正业的罪状。”

“建议图书馆学教师、在校研究生、图书馆管理层、退休图书馆工作者多参与网络图书馆学。目前网络图书馆学的几种形式中,博客已经成为主力,博客需要长期维护和更新,需要创建者有充足的时间,在图书馆界,图书馆学师生和、图书馆管理层和退休图书馆工作者,或者有时间安排相对灵活的工作岗位,或者以休闲健身为主要生活内容,应该为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多作贡献。”

    不知道广大馆员看到以上文字会不会感到很悲哀?馆员“根本没有参与博客的机会”,写博是“满足虚荣”,上班时间写博更是“不务正业”;而“图书馆管理层”则“有时间安排相对灵活的工作岗位”,(上班时间)写博是“为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多作贡献”。当然后面的“上班时间”是我加的,但无疑符合报告原意。
    普通馆员,上班时间是得小心谨慎,以免有丢饭碗之虞,因为政策掌握在他人手中。去年以来,国内外因博客而丢饭碗者不乏其人,或暴露身体、或泄露内幕消息,但并未听说因“展示才情”而下岗者。
    “八小时以外是我的自由”,难道馆员也“没有参与博客的机会”?现实中不分馆长、馆员,论文人人写得,何以到了平等的网络,参与者反倒要分三六九等?真让我等小馆员寒心!

    有一说一,未能“笔下留情”,还望王波海涵。

 

网络的记忆――看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老槐将多个年会报告链接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上,使我等未与会者得以及时看到。看到有王波的“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很感兴趣。内中多次提到本博客,真令我有容光焕发之感。只是谈到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不免有话要说。

    记得年初一位署名“沙沙”的网友曾在学网上激起一阵混乱。沙沙后自言多年前在学网上有一副著名的马夹,自然是老资格的网友。但他对学网当年的回忆却被人一阵猛拍,几乎被人质疑是个冒牌货。看王波在年会上的报告“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让人不禁怀疑他是不是也是个“冒牌货”?
    作为学网的主管者,王波自然不是冒牌的。只是网事悠悠,尽管时间还不久远,若乘个七(参老槐“人生如狗话年会”),那也有好几十年了。留在每个人记忆中的“网络图书馆学”,恐怕多少都有些走形。报告第一部分谈到的网络图书馆学历史,旁观者或许不会有太大异议,但当事者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一问在学网、寒网意气风发之初,论剑还不知身在何处;当搜索精彩、钱涂无量在辛勤blogging时,老槐不知是否知道博客为何物?
    好在除了几经折腾的寒网和早已关门大吉的上网,无论BBS还是Blog,大部分内容都还在网上。如果想了解历史,最好还是自己去各处看看,用第一手资料比较保险。

    我在19日不知怎地,忽然想起要为图书馆论坛留下些截图,于是在Flickr上建了一个图片档,有兴趣者可以去一看,好几幅与报告中差不多,还有现在已经无法访问的寒网截图。只是文字说明恐怕也带了自己的变形记忆。

Update(2005-8-26):

    根据网页存档,补充了几张图片,更新了说明文字,将图片档命名为“图林BBS简史”。

 

闲聊权威学术期刊

    Ericnet问国外权威图书馆学术期刊。说来惭愧得很,自己很少看期刊,不管是中文还是外文,对期刊是否权威了解有限。以前比较有空时,也只有Online每期必捧读,尤其喜欢看Greg R. Notess的专栏。现在不得闲,也不大看了。
    当然不看期刊,是指不怎么浏览期刊。无奈要写论文时,还是要到数据库中去找期刊论文来看的。这时,目标只在与我的论题相关的论文,而不关心它登在何种期刊上。
    很多期刊,我等根本无缘一见,即使是权威又能如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说来不错,自己在国内还从未曾用过。身为图书馆从业人员,不知道是我应该汗颜,还是图书馆的ILL制度应当改善。
    清华大学图书馆将“2003年OCLC环境扫描”译了出来,将文摘版放在了网上。内中提到一个统计数据,78%的信息搜索者说开放的WEB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东西,对此感到满意。而“图书馆人担心用搜索引擎找到的信息没有在图书馆里找到的信息可信和权威,并且担心人们因此就不学习基本的信息检索方法(技巧),从而漏掉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我虽然是图书馆人,却也是78%中的一份子。现在早已不是信息稀缺的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太多,根本看不过来,漏掉实属平常。而且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总会通过某个途径了解到的,而这个途径,未必是期刊。期刊发表论文的时滞,决定了它已经不可能像前网络时代那样受人追捧。作为信息源的时效性,期刊对比网络,如同当年专著对比期刊。当你看到期刊上都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恐怕就是你另辟蹊径的时候了。
    近一年来,在网上看东西比较多。发现追踪那些权威机构、权威人物,远比看学术期刊来得有趣。记得曾见到一个统计数据,说是论文放在网上,引用率会增加多少。这也是国外机构库、开放存取期刊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最后,虽然不在行,还得给Ericnet一个交代。请参见:SSCI收录图情期刊一览表(56种),应该可以算权威吧?有相关期刊出版机构的链接。这些机构如Emerald GroupInformation Today等等网站上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可以挖掘。
    另外,图书馆员因特网图书馆(ILL)有网上Library Journal,依图书馆工作分别列出相关期刊网站的信息,一般只有目次与文摘,仅部分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