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书光盘的没落

    当图书馆还在探讨如何处理随书光盘时,这一出现时间不长的图书伙伴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中华读书报》专题报道”计算机图书的附书光盘:一位正在搬家的邻居“(2004年12月8日21版,记者石侑泽),对亚马逊所售附光盘的800余种计算机图书的统计表明,随书光盘数量在2000-2002年达到巅峰,分别为267、279和172种;但2003年起急剧下落至28种,2004年前9个月更是仅剩12种。
   其实不仅是计算机类图书,我们现在看到各类原版外文书上更多的是一纸广告,告知相关网址,以及登录密码,而原先的随书光盘已渐消失。网络已经在取代随书光盘的位置。既然有那么多图书馆将随书光盘放到自己的局域网上,那么出版商不再发行光盘,转而直接将有关内容放在网上,无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当然出版商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在网络上,出版商或作者可以随时更新与图书配套的内容,还能更好地与用户互动;对于原本以光盘形式奉送、可独立使用的电子图书,又可另外卖钱,何乐而不为?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国内出版商大概也会走上这样一条路吧。到时,图书馆就不必再为随书光盘是否出借而费心,也不必因为选择随书光盘上网而增加管理费用。

Update(2005/1/13)闲来无空的不同看法:“随书光盘,依旧乐此不疲”

 

 

为自己的博客申请一个国际标准刊号?

      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已经成为该刊是否”正式”的标志。博客也能有ISSN?
      Joe Clark在他的ISSN for Weblogs中告诉我们,在2003年9月的时候,已有数十个博客拥有了ISSN。作者鼓励bloggers去申请ISSN,这样自己的博客就能挤身世界标准连续出版物百科全书。拥有ISSN的优点一是显示自己的合法性,提高档次;二是有可能被出版物数据库索引,增加潜在用户。
      为什么博客可以申请ISSN?作者认为它符合英美编目条例AACR的连续出版物定义,属于电子连续出版物。只是看来不是所有人都承认这一点,因为大部分博客缺少连续出版物具有的编号系统。荷兰国家图书馆(作为该国的ISSN国家中心)就拒绝继续为博客注册ISSN。

      根据ISSN国际中心规定,如果本国有ISSN国家中心,则应该向本国中心申请ISSN号;没有才能向位于巴黎的ISSN国际中心申请。国际域名的电子出版物,不知该归哪里管?
      ISSN中国国家中心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兴趣者不妨去联系一下issncn@nlc.gov.cn。看看有没有可能为自己的博客申请一个ISSN?

参见:毛向辉的失败申请。当然如他所说是”意料之中”,但那是一年多前的事了,说不定情况会有所变化?

 

 

电影内外的图书馆员

    Tsingove在他的日志中转述美国新片《图书馆员》公映,美国图书馆协会为此(在图书馆员中)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冒险片,主角是图书馆员。受到ALA的关注,我想是因为文艺作品中的图书馆员形象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或影响社会对图书馆员的评价。
    我们以前有《周渔的火车》,片中主角的丈夫是一位图书馆员,不知其形象是否与公众心目中的图书馆员形象吻合?

    昨日看到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不意了解到了一个真实图书馆员的电影故事,尽管在那部电影中没有图书馆员。
    该集《电影传奇》讲述摄于1950年代的影片《寂静的山林》背后隐藏着的故事。该片“是一部反特电影,和其它的反特电影相比它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一条就是它基本上是依据一个真实事件写成的,这个真实的事件,被公安机关称作十一号案件。”。剧中主人公史永光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公安人员,化装成一个小商人,只身前往香港打入敌人内部,摧毁了敌人的空投计划。
    而现实生活中的史永光原型姜旭,并非公安人员,被称为”地工”或”特情”。他完成如此传奇任务,可谓劳苦功高,但只能做个无名英雄。因为属于”卧底”,不能公开自己的经历,所以他不但未能如愿入党,在文革中还成了”特务”。生活经历之曲折,令人唏吁不已。
    之所以写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是一名大学图书馆员,直到1979年辞世。
    在图书馆的名人殿堂里,还应该加上这个名字――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