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帮助系统更有帮助

今天中午,在学校听了系友、威斯康星大学密瓦基分校(UWM)解虹教授的报告──如何让帮助系统更有帮助。与会者基本为本校信息学系的教师及若干本馆同仁。
报告主要介绍其IMLS课题“数字图书馆新用户的帮助系统”(大致)。该课题公开征集180名调查者,让参与调查完成规定的搜索任务,在专用实验室中,采用morae记录用户的表情、声音(要求其自言自语,表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和点击等行为(应该是这个可用性软件吧),供随后分析。解教授另提及Jing,该公司的另一款免费软件。
从提问看,老师们更多地关注解教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我主要对帮助系统本身,或者说什么帮助系统才是好的系统感兴趣。

报告首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其课题申报书的标签云始,说明其研究主题以信息检索为主。最后以本次报告的标签云终。

进入正题,从询问大家是不是用帮助系统开始,说明帮助系统一般不受用户欢迎,因为用户可能觉得看了帮助仍不明白,还不如自己摸索。报告后面也多次提到,用户更愿意问人,而非系统。其研究结果也是人工帮助不省时,但有更好的效果,更令用户满意。

报告把帮助系统分成两类:
一、显性的,比如直接以问号方式显示
二、隐性的,应情景而现,如检索后出现的“Do you mean …”,或者提示“Find like this”。
举了各种帮助的例子。首先提及但评价最底的是Google帮助[让我联想到Google软件商店糟糕的检索结果],对yahoo帮助比较称赞,也提及日渐受欢迎的可视化帮助。
其他帮助场景:
1、tutorials。举了云存储系统,完成若干任务可送多少免费空间──这种引导性极强的“帮助”功能,让用户非强制性地完成了帮助的学习。[金山快盘也如此]
2、tip,以举例方式提供帮助
3、联机帮助
特例:
1、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以色彩提供帮助
2、肓人,以语音提供帮助
[自己则联想到其他在线帮助的情况:
比如软件的安装需要一定时间,在等候过程中提示功能,如搜狗拼音。
比如软件首次启动提示若干功能,显示完成后才能开始使用,iPad上不少软件升级后都如此]

研究结果显示人工帮助的优点:指点从哪里开始,指出问题所在,鼓励用户,交互,有效、理解、满意。对于机器来说,很难检测求助者状态,从而提供适当的帮助(目前有一些间接方法,如通过点击行为)。
要系统的帮助功能达到人工帮助水准,尚遥遥无期吧。对用户来说,目前好的结果从低到高依次是:1)检索词高亮;2)检索结果段高亮;3)直接给结果(如alpha wolfram)。

———-联想的分割线———-
听讲过程中,想到本馆网站和很多图书馆网站一样,在咨询页面最前给了FAQ链接,提示在咨询馆员前,应该先去FAQ看看是否已经有答案了──那个链接应该也是不招人喜欢的,谁知道点过去是什么情况?
现在打算把那里改成搜索框,提供FAQ直接查询,或许有人愿意在那里输入一个查询词,直接看看有没有结果?
由于FAQ的查询功能较弱(词串完全一致),所以检索框宽度应该设计得比较短,让用户只输入最简单的关键词──解教授报告中提到,界面会影用户的行为:比如检索框较长,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长。

RDA各章内容的模块化理解

RDA分为四大块十个部分38章,从形式上完全不同于AACR2的描述、检索两部分格式。并且部分名称又有些近似,初接触时较难理解各部分的作用,或者说,到底各个部分对应原来熟悉的编目规则的哪些部分。
最近RDA邮件组中为JSC发布实例中的Work manifested讨论得非常热闹,于是把实例找来认真看了一下,总结出如下对应关系(主题部分为推测)。

导论(0)
记录属性 (实体本身)
Section 1:记录载体表现M和单件I的属性(1-4) (资源本身、实体一;书目-描述)
Section 2:记录作品W和内容表达E的属性(5-7) (资源本身、实体一;书目-描述,规范-(名称/)题名)
Section 3:记录个人P、家族F和团体C的属性(8-11) (实体二;规范-名称)
Section 4:记录概念C、实物O、事件E和地点P的属性(12-16) (实体三;规范-主题)
记录主要关系 (实体内部关系)
Section 5:记录WEMI间主要关系(17) (书目-(名称/)统一题名检索点*,规范-(名称/)题名)
记录与……关系 (实体内部关系)
Section 6:记录与PFC的关系(18-22) (书目-名称检索点,规范-名称/题名)
Section 7:记录与COEP的关系(23)[曾名:主题关系] (书目-主题检索点,规范-主题)
记录相互间关系 (实体外部关系)
Section 8:记录WEMI间关系(24-28) (书目-相关资源;规范-题名)
Section 9:记录PFC间关系(29-32) (规范-名称)
Section 10:记录COEP间关系(33-37) (规范-主题)

*说明:书目中记录所属的作品(Work manifested)或内容表达(Expression manifested)。不完全对应MARC书目记录中的统一题名130字段(还存在名称-统一题名1XX-240字段的情况)。
———-关于Work manifested———-
在RDA的书目实例中,说明Work manifested在MARC21中没有相应的字段。
RDA邮件组的讨论见:[RDA-L] “Work manifested” in new RDA examples(有墙)

讨论内容在First thus这个博客有同步(2012年6月初的同名系列日志)
讨论太多,看不过来,看到有涉及多个创作者的顺序问题。RDA不管排序,讨论中就提到排名很重要了。绕到后面似乎还是觉得离不开主要款目?
RDA在关联资源时提供三种或四种方式,其中之一是Authorized Access Point(其定义为“代表实体的标准化检索点”)──熟悉主要款目概念的就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前述的130字段或者1XX+240字段的意思了。

关于RDA实例,参见:RDA的MARC全记录实例发布 (2012年4月24日)

IFLA命名空间应用实例──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书目

前几天IFLA的FR系列元素集与取值词表出版,Karen Coyle马上在自己的博客上介绍了西班牙国家图书馆(BNE)如何使用FRBR、FRAD和ISBD的RDF实现关联数据。Jada已在书社会中详细介绍了Karen的博文。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关联数据发布于今年2月,当时远洋师就认为是基于FR的,这或许是最早以IFLA命名空间发布的关联数据。当时其所用的ISBD元素集已出版。

据Karen所述,BNE在作品和内容表达用FR系列,载体表现用ISBD。这种区分很清晰,也很有意思。是不是IFLA就不再需要那个设想中的“国际编目条例”了?

Karen说BNE将作品和内容表达作为规范实体来使用,而把载体表现作为书目实体,她以前没有认清。这确实并非BNE首创。因为UNIMARC的FRBR改造,就是把作品和内容表达纳入规范记录,载体表现纳入书目记录,另外单件纳入馆藏记录。

Karen文中关注的都是规范记录范畴的内容,并且主要是实体及关系,较少涉及属性部分。她似乎并未提到描述(description)也就是ISBD部分。FR层面的规范记录有助于数据之间的关联,那么,描述部分未来的作用是什么?RDA中相当大的篇幅就纠结在描述中──面对千奇百怪的文献,不需要弄清这一件和那一件之间的异同吗?

Karen称BNE的做法意味着可以不经RDA转到关联数据,似乎有点抬扛的意思。之前已经有那么多图书馆关联数据的应用,并没有哪个用了RDA。实际上,不会有人认为只有通过RDA才能实现关联数据吧?

参见:
Coyle’s InFormation: FRBR, FRAD, ISBD in LD by BNE(有墙)

Jada的书社会日志: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基于FR将书目数据发布为关联数据 (2012-5-31)

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关联数据发布 (2012年2月14日)

UNIMARC的FRBR改造 (2011年10月7日)

FRBR系列元素集与取值词表出版 (201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