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系统馆员Jonathan Rochkind写了篇博文:语义网还是个事儿吗?当时我作了译介(2014-11-8)。一年后他离开了已经工作9年并且热爱着的图书馆,去了一家软件公司就职。发消息前两天他写了长篇博文《关联数据注意事项》(Linked Data Caution),用众多事实佐证自己先前的看法。在离开博文中,他说自己身心俱疲(Career change, 2015-11-25),不是因为关联数据而离开,但那篇博文可作为他的临别赠言。可以看出他对图书馆前景的深度失望,以及对图书馆界在关联数据上投入巨大的深度担忧。
今天看到鲍捷的《从语义网到知识图谱——语义技术工程化的回顾与反思》,让我又想起Jonathan Rochkind和他对关联数据的看法。计算机领域变化太快,不同观点太多(或者说共识少,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死在沙滩上的前浪),鲍文的观点有待验证。无论如何,作笔记如下。
———从语义网到知识图谱——语义技术工程化的回顾与反思(笔记)———
– 基本观点:“语义网”这两年改名“知识图谱”;工程优于科学【逻辑】。
– 关于关联开放数据:Tim Berners-Lee(就是我们的神)呼吁:语义网 -> (因为感觉走偏)2006年提出关联数据 -> 2009年公开数据(用RDF结构化)。
– 关于元数据和知识图谱:元数据 -> 演变成RDF -> 然后演变成一堆奇奇怪怪的语言 -> 然后是schema.org【一统天下?】 -> 最后演变到了今天的知识图谱。
– 关于RDF:RDF不适合作为存储语言。
RDF的发展:知识的交换语言 -> 数据建模语言 -> 数据存储语言。作为存储语言,由于要完全从头开发,高成本低性能而失败。
2013年Google推目前知识图谱用的Microdata,后来JSON-LD,充分利用现有工具。
存储语言:RDF数据 -> 图数据库(键值数据库?)。图数据库比三元组库和SPARQL更主流。
【乱弹:如此则RDF与MARC倒是很类似,是交换语言而非存储语言。ILS内部并不按MARC格式保存】
– 关于本体语言OWL和RDF1.1:弱语义的语义网,优于强语义的OWL。
OWL2语言很失败、没人用。
2004的RDF语义是怪胎,2014年RDF1.1是厄运的开始。【在计算机界,常见不同版本并用,并非未及升级,如当年的RSS】
逻辑或推理非常需要成本,在实践中很少使用。大多数时间有数据就够了,有一个结构化的东西就好。
– Dublin Core等没能发展起来,因为都是面向机器的,它考虑的是怎么提高机器的效率。RSS想的是我怎么提高人的效率,这样就火起来了。【图书馆界在说要让机器能够用数据,他说要让人用得高效】
– 构造知识图谱,需要知识工程的技术,需要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需要规则系统,需要正则表达式。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 Google趋势:知识图谱vs语义网vs关联数据———
在先前博文中语义网(SW)和关联数据(LD)搜索对比基础上,增加知识图谱(KG)做对比。Google搜索趋势显示,在SW下降与LD上升趋势交汇后的2012年5月,KG异军突起超出SW和LD,2012年12月出现第2个超出SW和LD的峰值,其他时间均在两者之下,搜索量起伏不大。SW仍持续下跌,LD则平稳起伏。
另看国家趋势:
KG前五:印度100、美国60、德国50、英国47、法国39(没有其他国家)
SW前五:韩国100、巴基斯坦98、印度87、奥地利85、爱尔兰/伊朗74,(英国37、美国30)
LD前五:印度100、巴基斯坦68、菲律宾28、英国/美国均21
版主到底是谁,这么精辟的总结,我关注了很久了。
感谢博主老师的总结,思路清晰了许多。JSON-LD对机器和人都很友好,Ex Libris Linked-Data Projects 也使用了JSON-LD作为图书馆catalog存储语言之一,希望能发展到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