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零拷、油票、报纸糊纸袋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时尚美食菜谱中常会强调要放海盐,似乎菜的格调一下子就提高不少。这种粗颗粒的食盐,看着就是小时候家中最常用的“粗盐”,当时价格比“细盐”(精制盐)要便宜不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粗盐早已被精制盐取代,现在咸鱼翻身了?
于是想起1970年代乌鲁木齐中路长乐路口的酱油店,当时大家仍用法租界时代的名称“麦琪路”称呼乌鲁木齐中路。从没有注意过这家店的名称,只跟着大家叫它“酱油店”,应该是当时的调味品店,兼售酱菜,大致对应旧时所称的酱园。那时家中买油、盐、酱、醋、料酒之类,大多是要用的时候临时差小孩子去。对小孩子来说,这家酱油店的柜台有点高,宽宽的木制台面,现在想起来,或许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
那时调味品多数是散装的,去酱油店买东西,要自带容器,称为“拷”(零拷),拷酱油、拷老酒(料油)等等。大多数时候拿个瓶子,店员用如小桶一样的竹勺,把液体从陶制大缸中舀出,通过漏斗灌入瓶中,称重出售。一直记得酱油的价格,普通酱油(红酱油、老抽)0.27元/斤,鲜酱油(生抽)0.24元/斤。也有时拿个碗,告诉店员要做炒酱,买五分或一毛钱,店员会按一定比例配上豆瓣酱、甜面酱、辣伙酱(辣椒酱),用来烧上海传统名菜“八宝辣酱”。
要买食用油,除了瓶子,一定要带上油票,这是日常食品票证之一(其他还有粮票、肉票、蛋票、豆制品票)。油有三种,价格从低到高分别是菜油(菜籽油)、豆油(大豆油)和生油(花生油)。菜油加热后的气味不那么受欢迎,但因为便宜,是最常买的,买生油就有点奢侈了。过节做土豆色拉,没有现成的蛋黄酱卖,需要用鸡蛋黄和食用油自制,因为当时的油都不是精制的,需要把油加热烧熟、冷却后再用,一定要气味比较正的豆油或生油。
买盐是不用带容器的。盐装在纸袋中,一斤斤称好。纸袋用旧报纸糊成,以现在眼光,即不卫生,盐沾上油墨还有损健康,但当时用旧报纸包裹各种食物十分普遍,比如米店卖切面(生制面)也会用。小学时曾到酱油店去糊纸袋,算是社会实践。至今还记得纸袋做法:先把报纸裁小、错开叠放,沿边刷第一次浆糊、对折成筒状,底部折好,再错开叠放、沿底边刷第二次浆糊,最后折成形(类似这样 ,但更简化,因而可以批量做、速度很快)。
这样做出来的袋底不密封,但装实了盐并不会散漏。坐在店堂里糊纸袋时,印象中并没有太多顾客,感觉店员的日常工作还是挺清闲的。当然进货的时候还是需要花力气扛的。
去年4月回小时候读书生活的地方去看看,环境变化很大。乌鲁木齐中路长乐路到安福路段两边的房子已全都拆掉,原来的酱油店、米店(粮食店)、废品回收站、小店(烟纸店)、大又兴(食品店)等全都没了。不过即使房子没拆,这些店在大卖场、小超市、便利店的多层次夹击下,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刚看到一个漂亮的洗发水瓶子,没有瓶盖、可以反复使用且便于回收。设计师是德国人,她的理想是用大型固定容器装上各种液体,消费者则各自带着瓶子去打满液体回家。真有一天,“零拷”也会成为时尚吗?
见爱范儿:这个洗发水瓶子真漂亮,连盖子都没有 / 吴垠(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