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ichael Gorman又写了一篇关于图书馆价值的文章“重温永恒的价值”(Revisiting enduring values),宏大叙事,不是我能细看的类型,大致感觉是对当前图书馆事业的态度,批评性的。可以推荐给做基础理论研究的看看。
Michael Gorman. Revisiting enduring values. Italian Journal of Library, Archiv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6, No. 2 (2015), p.13-33.
由于Gorman是AACR2的主编,RDA-L邮件组中与之素有交往的编目前辈Mac推荐此文,并称是有关RDA的新论文——实际上文中根本没有提及RDA,“编目”也只出现过一次,“元数据”也没有出现。有人翻出Gorman在2007年发表的文章“RDA:即将到来的编目崩溃”(RDA : THE COMING CATALOGUING DEBACLE),据说原文发表在American Libraries上,标题对RDA的鄙视态度就一览无余;在RDA推出前夕的某个RDA专场报告中,他同样展现对RDA的不屑态度:I’m not talking about RDA because what I’ve seen of it is a complete incoherent mess.
于是在RDA-L邮件组中热烈讨论的不是Gorman的文章,而是RDA本身,有吐槽,有辩护,不那么看重的看法居多:
– 有人认为RDA只会是一个过渡工具,除非像“爷爷的斧头”(不断修补以至完全改变)。
– 有人进一步认为RDA条款本身可能会完全消失,但最基本的RDA元素集及其基本含义,会构成图书馆关联数据的基础。
– First Thus博主James Weinheimer是吐槽主力。他曾在2009年推出“合作编目规则”(Cooperative Cataloging Rules)网站,意在AACR2终止维护后帮助没有财力订购RDA的小图书馆。他认为MARC用计算机处理(不管是数据库还是XML)完全没有问题;运用FRBR只是讨论在计算机格式上的差异,并非描述资源的*规则改变*;即使是关联数据,也不需要RDA。对通常认识上MARC21字段的多义性(如245$b$c、246等),他认为编目员会另行提供其他检索点(因而没有影响)。而“RDA没有允许我们检索或显示任何最近50年左右没能检索或显示的东西。”——看到这些,真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
– 有人引用Diane Hillman近期关于RDA、RIMMF和元数据的博文(SEPARATING IDEOLOGY, POLITICS AND UTILITY, 2015-10-12),认同“转换丰富元数据到任意多种其他架构、让消费者选择他们要什么”。当时看此博文,得到的印象之一是:由于元数据方案的共通性,选择什么元数据方案不那么重要。
– Diane Hillman现身,介绍当年做的MARC/RDF,可以实现MARC到任何其他书目体系的无损映射。——话说那个Marc 21词表真是够复杂的。
以上来自话题“Michael Gorman’s new essay on RDA ”。JSC主席Gordon Dunsire没有参与,但引导Mac另起话题“ISBD”,讨论ISBD的最大优点——Gorman在前述2007年文章中曾称ISBD是“最成功的国际编目标准”。Dunsire通过逐条对照,认为RDA纳入了ISBD的所有优点,并且对两者间的差异,ISBD和RDA一直在做语义校准和映射(2015年9月已经做成了RDF版:ISBD and RDA)。尽管Dunsire质疑Gorman对ISBD的结论并无依据,但仍很自信地称:“因此我猜测,如果ISBD在2007年是最成功的,我们有各种理由期待RDA在未来走向成功”。
参见:
对RDA的另一种声音(2010-4-10)
Gorman推出应对RDA的“M氏规则解释”(2011-7-5)
合作编目规则网站(2012-1-14)
ISBD与RDA的对照(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