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461.凤林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的秦亭山或称葛岭。开创情况不明,建于唐代牛头宗径山法钦的弟子鸟窠道林在松树上坐禅的故地。据传元和年间(806-820年),当时杭州的知事白居易与在树上坐禅的道林就佛法的大意互相问答。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僧如月重建,寺额为凤林寺,俗称喜鹊寺。寺域中有题名敕赐鸟窠道林禅师之塔的墓塔。
1462.宝林传
十卷。朱陵的沙门智(慧)炬撰。中文出版社影印本。完成于贞元十七年(801年)的中国初期禅宗史书之一。十卷中缺七、九、十卷。全名《大唐韶州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由马祖道一系的人所作,根据传法偈确定西天二十八祖说,各详传中加上圆寂时间。二十八祖说主张第七祖为婆须蜜,第二十五祖由舍那婆斯改为婆舍斯多,以下为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与舍那婆斯系相对,此系统称为婆须蜜系,对之后的禅宗史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卷九、十的逸文由椎名宏雄发表,认为列有慧能下的怀让、行司、宝觉、本净、令韬、慧忠、神会与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为止的传记。
1463.法砺
(569-635年)俗姓李,赵国人。初投灵裕为弟子,受具后,跟静洪学《四分》。跟恒州的洪渊听大义,最后去江南游览《十诵》。回邺后开导。隋代时无缘而隐,唐初(618年)再开辟法门,撰《三要疏》之一的《四分律疏》10卷。为相部宗。另外有《羯磨疏》3卷、《舍忏仪》、《轻重叙》等。讲律达四十余遍,圆寂于邺的日光寺,终年六十七岁。弟子有满意与怀素,满意的弟子大亮有弟子昙一。
1464.法朗
(507-581年)俗姓周,徐州沛郡沛(江苏省沛县)人。梁大通二年(528年)二月二十一岁时,在青州出家。游学于杨都,跟大明寺宝志禅师学禅法、同寺的彖律师学律、南涧寺的仙师学《成实》、竹涧寺的靖公学《毗昙》,还跟摄山的僧诠学《智度论》、“三论”、《华严》、《大品》等。陈永定二年(558年),应敕住钟山兴皇寺,讲“三论”、《华严》、《大品》等,常有众徒一千余人,住了二十四年。太建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圆寂,终年七十五岁。著书有《中论玄义》。弟子吉藏继承法朗的三论学而集大成。
1465.法论目录
16帙103卷(93卷?)。陆澄撰。大正藏五十五卷。全名《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法论目录》,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仅收录其“序”。据说宋明帝(465-472年)敕命中书侍郎陆澄收集当时存在的有关法论的文献而撰。现在此书已佚,根据其“序”只能略窥其内容,但从中可以得知,对围绕着佛教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人有如何多的议论。本书的构成是:法性集15卷、觉性集7卷、般若集6卷、法身集4卷、解脱集1卷、教门集12卷、戒藏集8卷、定藏集4卷、慧藏集7卷、杂行集10卷、业报集6卷、色心集9卷、物理集3卷、录序集2卷、杂论集6卷、邪论集3卷,其中收入超过250篇论著。令人注目的是提及牟子,本书所收著作中被收录于《弘明集》等的也不少。
1466.辅教篇
三卷。收录于《镡津文集》。大正藏五十二卷。契高(1007-1072年)著。契高著本书反驳王阳修的排佛论。本书中认为五戒十善与五常事迹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解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教的五常一致,提倡儒教与佛教的一致说。契嵩的这一儒佛一致说规定了宋代以后佛教的面貌,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在社会上是确立宋代封建制的时代,思想上是宋学勃兴的时代。是为了使佛教在这样的时代中在中国社会中生存下去,而解说儒佛一致说。
1467.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
别名《宋云行纪》、《慧生行传》、《惠生使西域传》。附载于东魏杨衒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卷五。神龟元年(518年)应世宗之命,敦煌出身的宋云(生卒年不详)与僧惠生同访西域及北印度,正光三年(522年)带佛经170部归来。此二人的旅行记由后人总结成《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包括有关六世纪西域(吐谷浑、EFUTARU、西北印度等)的重要记录。
1468.北魏废佛
北魏世祖太武帝即位后,继承太祖、太宗的佛教政策,招高德[德高望重的]沙门谈论,在四月八日的佛诞会上还举行行像的例行之事。但当时的宰相崔浩不仅自己信服道教,还对佛教的兴盛不快,与新天师道的创立者寇谦之相互勾结,使太武帝逐渐转向道教,为弹压佛教作准备。在崔浩成为政治、军事方面最高实权人物的同时,寇谦之也逐渐得到帝的信任,新天师道也形成了道教教团的形式。始光二年(425年)在都内造天师道坛。太延四年(438年),作为大弹压的先兆,发诏禁止五十岁以下者为僧;440年,为告知天下太武帝为道教君主,改元号为道教色彩很强的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崔浩以民间迷信神庙而废弃,将佛教信者太子晃(后为恭帝)所尊崇的沙门玄高与慧崇处刑。又因盖吴有乱,为讨伐而进兵长安,在长安的一所寺院中发现大量武器,另外听说僧尼的风纪混乱,太武帝支持崔浩的建议,下废佛之诏。当时是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许多僧尼被杀,经典被烧。太子晃向太武帝进谏,帝听不进,而寇谦之也不赞成这一彻底的破佛方法,与崔浩进行争论。寇谦之也在废佛之中即病故。而废佛事件的主倡者崔浩,由于在他自己编集的魏国历史书中充满对胡族的蔑视,且显示出将自己的功业传于后世的态度,因此而触犯了太武帝的忌讳,在太平真君十一年连同一族人被诛杀。太武帝也被杀,452年文成帝一即位,即刻出诏复佛,师贤与昙曜为沙门统而活跃,迎来了北魏佛教的全盛期。
1469.北山录
十卷。神清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全名《北山参玄语录》。据推断九世纪初著于梓州(四川省三台县)的慧义寺中。以问答的形式比较儒、道二教之说与佛教之说,解说儒、道二教最终可归于佛教。还批判禅的一个派别提倡妄说、蛊惑世人,据认为这是指成都保唐寺无住这一派舍弃律、仅尊心法。本书受到当时知识分子与僧侣的欢迎,入北宋后,有慧宝作《北山录注》、德珪作《北山录注解随函》等注释。
1470.北宗
早期禅宗教团之一。北宗是南宗人所用的蔑称。五祖弘忍的弟子大通神秀活跃于当阳(湖北省)的玉泉寺,被称为北宗,与之相对,六祖慧能活跃于韶州(广东省)曹溪山,主张南宗。北宗的思想是渐悟,与南宗所主张的顿悟相对,“北宗”常用作价值低劣的名称。神秀被称为则天武后、中宗、睿宗三帝的国师,其弟子普寂也被称为三帝的国师,与义福、敬贤、慧福等一同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具有很大的势力。继承普寂的弟子道璿—行表的是日本的最澄。此宗派的史书有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杜朏所撰《传法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