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53.佛陀波利
(生卒年不详)北印度罽宾出身的密教僧。印度名为Buddhapali,汉译名为觉护。据传仪凤元年(676年)到中国,详细事迹不明。根据据传他于永淳二年(683年)译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序,仪凤元年到过一次中国,拜谒五台山之后,再返回西国[域],得此经的梵本带到长安,永淳二年译成本经,即持梵本赴五台山,未再出山。此传与《宋高僧传》卷二中的内容大同小异,他是一位极富传说性的人,重要的是据传他所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同系译本中最流行的。
1354.佛陀耶舍
(生卒年不详)Buddhayasas,觉明。罽宾人,婆罗门出身。十三岁出家,壮年时到沙勒国,受到太子达摩弗多的厚遇。尤其通晓毗婆沙,这一时期教来自龟兹的鸠摩罗什阿毗昙、十诵律。后来,应经姑藏入长安的罗什之请来中国。帮助罗什译出《十往经》,弘始十二年(410年)起用十五年译出《四分律》、《四分戒本》及《长阿含经》,由佛陀耶舍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受。据说后来辞别长安到罽宾,得到《虚空藏经》一卷,传给凉州诸僧。
1355.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一卷,佛陀波利译。大正藏十九卷。亦单称《尊胜陀罗尼经》。大致是同系本的异译有义净译本、杜行顗译本、地婆诃罗译本。是解说具有灭罪功德的称为“佛顶尊胜”的陀罗尼的密教经典。据传本经是继地婆诃罗(Divakara,日照)于永淳元年(682年)译出之后,第二年由佛陀波利(Buddhapali)再度斟酌诸译诸本后重新翻译的,但是否果真如此还有疑问。然而重要的是,在所传诸译本中,后世最为流行的正是佛陀波利的译本。
1356.佛塔
stupa,亦称佛图、浮图、浮屠。有许多例子,如:吴国孙权为康僧会的神异所感动而建塔,号建初寺;晋代太康二年(281年),慧达在浙江省鄞县感得宝塔而建堂(后来的阿育王寺);北魏熙平元年(516年),灵太后在洛阳永宁寺营建木造九层浮图,高1000尺(518年烧失);北魏孝明帝在嵩山嵩岳寺所建砖塔为十二角十五层,高200尺;隋炀帝为智顗在天台山国清寺造六角九层、高23丈的砖塔;唐太宗应玄奘之请在西安大慈恩寺建高180尺的砖塔。
1357.佛图户
北魏时在佛教教团管理下所设的奴婢。是寺有财产的一种,由犯法的重罪人及官奴担当,从事清扫寺院与耕作寺田的工作。作为僧祗户并列的这一制度,创设于高祖承明元年(476年)左右,据认为是基于沙门统昙曜的奏请,永平三年(510年)前后在各地推广,对强化佛教教团的经济基础及其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一制度不久就造成奴婢出家、私度僧增加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灵太后于熙平二年(517年)为抑制这一问题,下“不许奴婢出家”等三条禁令。之后的情况不明。
1358.佛图澄
(232-348年)西域人。据说本姓帛,因而是龟兹国即库车人。因为348年一百十七岁时圆寂,所以生年是232年。九岁时出家,西晋永嘉四年(310年)经敦煌来洛阳。来洛阳时已经七十九岁,这中间的七十年情况不明。特别擅长作为灵能者的神通力与咒术、预言,因此佛图澄的传记被收于《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高僧传》卷九“神异篇”等中。决心在洛阳建寺,但刘曜与后赵王石勒一起攻打洛阳,当地动乱而未成。由于当时石勒进行杀戮,沙门被害的事也很多,[佛图澄]决心根据道进行化导。因此到军营劝他们信服,救了许多可能被杀的人,为让当地的人们信仰佛,自此后指导石勒,后来石勒于330年登上帝位,以佛图澄为大和上。334年石虎继位,也非常崇拜佛图澄,335年迁都于邺,让佛图澄住在邺城的中寺。由此缘,宣扬供奉所谓蕃神之佛,还在国内得到许可,并公开允许打算出家者。石虎治下,佛图澄有很大的教化力,佛调、须菩提等外国僧经过流沙来华,更有汉人道安、中山的竺法雅等师从佛图澄。就这样,门徒近一万人,佛寺兴隆,达893座,华北佛教因佛图澄而达到最昌盛。弟子以活跃于五胡十六国时代后半段的道安、竺法雅、僧朗为首,还有法首、法祚、法常、僧慧、道进、法汰、法和、安令首尼等。没有佛图澄从事翻译的记载。另外,尤其严格地持戒律。据推断当时对戒律不十分了解,多由佛图确定。另外,在指导中国佛教先觉者道安方面,佛图澄有起了很大的作用。
1359.弗若多罗
(生卒年不详)Punyatara,功德华。罽宾人。精通《十诵律》。幼小时出家,以持戒而知名,后秦弘始年间(399-416年)来华。遇姚兴,弘始六年(404年),由他诵《十诵律》,鸠摩罗什翻译。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翻译过律藏,弗若多罗是律藏的初译者,但译业在三分之二时圆寂。之后,昙摩流支(Dharmaruci,法乐)帮助完成译业。
1360.佛法金汤篇
十六卷。心泰(1327-?)著。续藏二•乙•二十一•五。从诸书中搜集周昭王到元顺帝至正年间约1700年中,外护佛教或皈依佛教的帝王、宰官、名儒等398人的传历与言行,编纂而成。当时佛教衰退,失去王室、官员的的崇信,加之儒、道二教教徒的排佛论盛行,编纂此书的意图是显示过去帝王、宰官、名儒等外护佛教的历史,促使排佛论者反省,同时也唤醒佛教徒。根据明代僧录司灵谷禅寺清浚之说,本书的成立年代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原为十卷本,天台山慈云禅寺的如惺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刻本改编为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