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0. 1112-11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12.天台小止观
一或二卷。智顗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卷。亦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童蒙止观》。由智顗的俗兄陈鍼所记录的特别针对《摩诃止观》的梗概和入道的枢机。灌顶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小止观一卷,其后道宣的《大唐内典录》中有止观两卷。智顗入寂后一直以一卷本存在,据知在初唐时代流传了二卷本。但现行本是齐国沙门净辩的私记本。本书不仅在天台宗本身流传,而且其简明的坐禅方法也受到华严宗和禅宗学者的重视。

1113.传灯玉英集
十五卷。王随编。收入《宋藏遗珍》(上四—五)。景祐三年(1036年)刊行入藏。王随字子正,河南人。参加首山省念的临济宗成为居士。羡慕裴休,佛教的造诣很深。将道原编的《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删节,成为十五卷五册的本书。登甲科进士,仁宗时屡次晋升,景祐元年撰序文时为尚书吏部侍郎。与《景德传灯录》同时敕许入藏的本书,一直到在霍山广胜寺被发现的金版大藏经中收录才得以知晓。现在尚有部分失落。在禅宗史书中,由于其保持了早期的形态而显得特别重要。

1114.天童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东60里的太白山(也叫天童山)。山中共有五山,第三山有天童景德寺。开山者为义兴,于晋代永康年间(300-301年)结庵。该时由于太白星正给童子发薪故而起此山名。开元二十年(732年)法璇住此,乾元二年(759年)为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96年)为天寿寺,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景德禅寺。使天童寺出名的是从建炎三年—绍兴二十七年当了约三十年住持的第十六世宏智正觉。形成近年建筑基础的是崇祯四年(1631年)住于此处的密云圆悟和圆瑛宏悟(1878-1953年)。该寺与日本的关系很深,长翁如净(1163-1228年)与日本永平道元(1200-1253年)的机会是特别有名的。

1115.转读
对称为梵呗歌赞的咏经,总云咏唱经典称之为转读。在日本相对于真读。略读也即仅仅咏唱经典的一部分,分散地阅读、模拟读经都可叫转读。而在中国顺序唱读才能叫作转读。

1116.天宁寺
位于北京市。北魏孝文帝时(471-499的)创建。初为宝林寺,隋代成为弘业寺。文帝建立了舍利塔。据《广弘明集》卷十七记载,以为其所建的寺塔之一。明成祖改称天宁寺并重修,召集徒众每年举行盛大的法会。现存八角十三层塔,推算为宋代所建。据近年报导,另外有多处寺院与其同名。江苏扬州的天宁寺,系东晋佛驮跋陀罗翻译《华严经》时,以谢司空的故宅作为寺院的。在浙江宁波有唐大中五年(851年)开创的宋政[和]元年(1111年)的天宁万寿寺。山西卦山有唐贞元二年(786年)开创的,宋政和二年张仲纲撰碑文,有华严经塔,并经明、清重修的天宁寺。河北承德有开创年代不明、留有元延祐六年(1319年)虚照禅师明公塔之铭的天宁寺。河南彰德有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创建,明洪武初年僧纲设置了当时最大的值得夸耀的伽蓝——天宁寺。

1117.传法正宗记
九卷。佛日契嵩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禅宗史传书之一。嘉祐六年(1016年)完成,翌年上报仁宗,经许可入藏。正如书名所示的那样,叙述了由过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经东土六祖至禅宗的正统法系。以《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的主张为基础,以《出三藏记[集]》、《宝林传》、《续法记》为根据,批判了《付法藏因缘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主张正宗的禅宗传灯说。卷六—卷九列出了六祖慧能以下法系的姓名。附有“旁出略传”与“宗证略传”。另外,契嵩还撰有《佛法正宗定祖图》一卷、《佛法正宗论》二卷,也系同一宗旨的著作。

1118.传法宝记
一卷。京兆杜朏撰。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初期禅宗史书之一。开元初年(713年)时完成。系主张以菩提达摩—惠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及弘忍—法如—杜朏法系的北宗系的史书。以荷泽神会《南宗定是非论》的普寂作为本书的基础,非难七祖的主张。本书系由敦煌发现的重要文献,有P2634、3559、3858三种手抄本。大正藏本为P2634,序文与本文都有数行。近年的综合成果是柳田圣山的《初期の禅史I》(筑摩书房),收取并译注了该书的内容。同时代撰述北宗系的史书还有《楞伽师资记》。

1119.天龙山石窟
在山西太原天龙山。由北齐的文帝所开创,隋、唐也开凿了部分,有二十余窟。可以确定年代的造像铭有隋代的开皇四年(584年),相当于北周废佛后复兴时期的五代后晋的天福六年(941年)造十六罗汉时的刻文。佛菩萨像的样式大部分为从北齐到初唐时的造型,其中有很多被破坏了。造像的规模虽然及不上云冈石窟,但仍留传了精致的技术。山麓有天龙寺,又名圣寿寺,系明代僧石潭重建。

1120.都维那
北魏文成帝在兴安元年(452年),于中央临福曹长官道人统之下,设置作为次官的僧官,僧义、僧暹、僧频等都任过此职。到了东魏称之为国都(即昭玄都维那),将它置于国统(即昭玄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