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50. 571-58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71.竺法汰
(319-387年)东晋时东莞人。擅长般若学,提倡本无义。与道安是同学,为逃避冉闵之乱一同到新野(河南省新野县南),在此地与道安分手,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同下荆州,遇桓温。驳斥沙门道恒的心无义,之后入都城建康,住瓦官寺。在此受简文帝重视,为帝讲说《放光经》,并与王洽、王珣、谢安等江南贵族交往。《放光经》的义疏、给郗超的信、论本无义的书流传于世。太元十二年圆寂,终年六十八岁。

572.竺律炎
(生卒年不详)亦作竺将炎、竺持炎。印度人,吴黄武三年(224年)与维祗难一起来武昌,共译《法句经》二卷。另外还与支谦、支越一起译出《摩登伽经》、《佛医经》等。

573.支谦
二世纪末到三世纪中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在俗译经家,字恭明,一说字越,月支人。祖父法度在汉灵帝时,率数百国人归化,被任命为率善中郎将(也有说是父代时归化)。十三岁学胡书,通晓六国语。师从支娄迦谶的弟子支领,据说被称为“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谶、领、谦)”。献帝(190-220年在位)末年,为避争乱逃往江南,入吴。孙权听到支谦的名声而召见,惊于他的博学,拜他为博士,让其辅导太子孙亮。以后受孙权的保护,到建兴年间(252-253年)为止,一直从事译经工作。252年孙亮即位,隐于穹隘(隆)山,跟随竺法兰道人守五戒,不与沙门以外交往,在山中六十岁时圆寂。据《出三藏记集》记载,译出《维摩诘经》、《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明度无极经》、《了本生死经》等,共36部48卷。《历代三宝纪》举出129部152卷虽不可信,但小乘涅槃经的初译《般泥洹经》等可被明确认定为支谦所译。另外,主张翻译时不仅要译大意,对微妙之处也应以优美的文章来表现。据说参加《法句经》的翻译时,尽管责难译语者竺律炎过于直译的译风,但诵出者维祗难也支持直译,因而也就不加修饰地笔受了。其所著“法句经序”不仅记载期间发生的事情,还论述以往的翻译,作为最早的翻译论而令人注目。重译《首楞严经》与《道行般若经》,也是由于前面所述的主张。也可以说,支谦所译的般若系经典,是后来佛教与玄学相结合、格义佛教兴盛的契机。另外,还有《了本生死经》的注,以及根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所写的声明、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据说都在世上广为传播。

574.师贤
(生卒年不详)罽宾国人,452年十二月,高宗文成帝下诏复兴佛教,任命师贤为监督教团的沙门统。北魏和平(460-465年)初年圆寂。

575.子元
(?-1166年?)白莲宗之祖。平江昆山(江苏省)出身,十岁前后出家,先学天台法门,到中年时念头一转,仰慕庐山慧远的遗风,归净土法门。后来在淀山湖(江苏省)畔建白莲忏堂,在此致力于修行于教化。但被谗言污为邪教徒,流放到江州(江西省)。不久即获赦免,受到高宗的优待,被赐予“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慈照宗主”之号。之后住故乡平江的白莲忏堂,弘扬宗风。著书有说明白莲宗要点的《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等多部。

576.至元辩疑录
五卷,元代祥迈撰,大正藏五十二卷。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敕撰。本书举十四项,指出道教如何盗窃佛教之说修改自家之说,彻底地暴露道教的愚蠢。本来道教经典中模仿佛典的很多,对这样的道教经典的真伪有议论,至元十八年(1281年),政府高官与僧侣、各派道士汇聚,讨论道经的真伪,结果只有《老子道德经》被当作真经,其它都被当作后来道士的伪撰,所有经典、版木、八十一化图等全都被烧弃。作为这一事件的结束,著本书。

577.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十卷,庆吉祥等撰。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卷。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就世祖之敕,用五年完成。是后汉到世祖至元二十二年的1200余年间、194名译经僧所翻译佛典的总目录,亦称《至元录》。本书的特色是比较对照汉译大藏经与西藏大藏经(蕃本),注明有无。世祖信奉喇嘛教,大建寺院、开法会。因而制作包含西藏译本的目录,也可说是回应这样的时代的要求。采用本目录的汉译大藏经有元代钦定版的《弘法寺大藏经》,但不清楚西藏大藏经是否根据某一版。

578.志鸿
(生卒年不详)俗姓钱,湖州长城(浙江省)人。跟随道恒律师,后著《四分律搜玄录》二十卷(续藏一·六十七,仅二卷),大历年间(766-779年)华严的澄观加上序文。一百零八岁去世,谥号长寿大师。

579.四十二章经
一卷,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大正藏十七卷。大概五世纪左右,在中国从已译的诸经典中收集伦理的、实践的章句,总结成四十二章的经。如同在经录中被当作小乘经之一那样,本经整体上以小乘佛教的德目(如“断欲去爱”)为中心。本经后来成为受到中国与日本禅宗所重视的经之一,被禅宗的《语录》所引用。然而,禅宗内所用的《四十二章经》并非现在的《高丽本》(大正藏经本),而是经禅宗改变后的《四十二章经》(《守遂本》)。现在《四十二章经》仍然是二系统并行,各自得到诵读。如《国译一切经》(经集部三,深浦正文译)与《大藏经讲座》(第二十二卷,足立俊雄译)基于《高丽本》,而《国译大藏经》(经部十一卷,山上曹玄译)与《岩波文库本》(得能文译)为《守遂本》,也即文本用的是禅宗改订本。说到《四十二章经》,自古就与佛教初传的传说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后汉孝明帝梦中见神人,知道天竺有佛教,送张骞等使者到月支国、让其书写《四十二章经》,根据的是《四十二章经序》。此《序》作者不明,在梁僧祐时就已存在,在《出三藏记集》中也被收入。《四十二章经》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共译之说完成于隋费长房,在《开元录》进而现在的大藏经中得到继承。然而对于此说未有史实的认可这一点,曾完全得到论证。关于《四十二章经》的成书时期有各种说法,但在中国,对肯定成书于较后的时期(五世纪左右)这一点则是一致的。另外,《四十二章经》中禅宗加以改变的痕迹,曾得到《宝林传》(801年撰)的认定,由此推断,成书可以上溯到在这之前(八世纪左右)。

580.子淳
(1064-1117年)曹洞宗,名讳亦为德淳。俗姓贾,剑州(四川省)梓潼县人。二十七岁剃发受具,师从道凝上人。分别参拜大沩慕喆、真净克文、大洪报恩,最后参拜大阳山的道楷,大悟嗣法。崇宁三年(1104年)住南阳丹霞山,经大乘山普严禅院,政和五年(1115年)住大洪山。政和七年三月十一日圆寂,终年五十四岁,僧腊二十七。弟子中大洪庆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三个活跃,一时间,曹洞宗有了很大的势力。现存有《语录》与《颂古》,《颂古》附有正觉的“丹霞山淳禅师颂古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