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48. 551-56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51.三论玄义
一卷,吉藏撰,大正藏四十五卷,成书于吉藏住扬州慧日道场的开皇十七年(597年)九月到十八年前后。在吉藏的众多著书中,本书是唯一简洁地论述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中心的三论宗教义的书。作为中观佛教的入门书,也作为论述吉藏自己的三论学体系的书,有其意义。内容大体上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叙述破邪与显正,论述宗义的特色;各论解说三论宗的中心教义。作为一种空观立场的佛教概论,在日本被广为阅读,并有许多注释书。

552.三论宗
依据龙树(Nagarjuna,150-250年前后)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弟子提婆(Aryadeva)的《百论》而形成的宗派。从在中国所从事的研究来说,与其说是宗派,倒不如称作学派更为恰当。三论均由罗什翻译,因而罗什被当作三论宗的开祖。罗什门下的僧叡、僧肇、僧导、昙影等擅长三论,僧导作三论的义疏,之后智林著《中论疏》。关于三论宗的学系,自古以来的传承被说成是罗什—道生—昙济—道朗—僧诠—法朗—吉藏七代相承,但对此加以研讨,道朗为僧朗之误,从罗什到僧朗的学系不明。隋唐时最早完成三论宗建立的吉藏,尊称僧朗为大朗法师、摄山大师等,称自己的学系为摄岭相承。实际上,在江南弘扬三论学而留有功绩的是僧朗,新三论自他开始。梁武帝于天监十一年送僧正智寂等十人到摄山,让他们受学于僧朗。僧朗的弟子僧诠也是应梁武帝之命受学的人之一,曾经是成实学者,投向僧朗,住摄山的止观寺,以般若中观与坐禅三昧为主,育成众多门人,著名的有被称为“诠公四友”的法朗、智辩、慧勇、慧布。这一时期,三论宗作为学派已经形成,在建康(南京)三论宗兴盛。僧诠弟子法朗的弟子尤其多,据说有二十五人,吉藏在理论方面加以继承,集摄岭相承的三论学之大成;明法师接受法朗的遗嘱,入茅山,继承了实践方面,禅宗的一派牛头宗的开祖法融,跟明法师学三论。吉藏出生于金陵,幼年起就受学于法朗,专门研究三论,现存著书有二十五部。弟子也有很多,其中硕法师著《中论疏》等。另外,与吉藏同门的慧均留有《四论玄义》。唐初时元康曾注释三论。三论宗随着唐代诸宗的兴盛而衰退,但传来朝鲜半岛与日本,得到新的发展。

553.师会
籍贯等详细传记不明。号可堂,谥号法真大师,赵宋时人。幼年接触华严的教章,探究《孔目章》、《搜玄记》、《探玄记》,认为华严寺观复的《折薪记》(已佚)弄乱了智俨、法藏的义理,与之相对著《焚薪》。以智俨、法藏为华严的纯粹教学标准,认为澄观、宗密的教学在其之下一致。按照这样的理解,六十五岁时(1166年)开始述作《五教章复古记》,未完而圆寂;弟子善熹受遗命完成《复古记》。著作除上述外,还有《华严同教一乘策》、《同教问答》、《般若心经疏连珠记》等。与道亭、观复、希迪同为赵宋四大家之一。

554.芝园集
二卷,元照撰,续藏二·十·四。净土教在贯穿宋代的三百余年中颇为兴盛,特别是这一信仰深深地渗透到民众中间。净土教多依附于天台、禅等诸宗,其教旨也形成了台净、禅净双修的思潮。律宗的灵芝元照著有关净土教的《芝园集》等。题号芝园是由于元照在约三十年间所住的西湖灵芝寺,本集是其遗作。从本书还可知当时佛教界的全貌。

555.慈恩大师
基(632-682年)的通称。→基

556.止观义例
二卷,大正藏四十六卷,荆溪湛然著。概述天台止观研究法,尤其作为与华严学对质的教判争论书而著名。宋代从义有《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宋代处元批判从义之说,有《止观义例随释》六卷。从义有后山外的宗谱,处元有山家的宗谱。

557.四教义
六卷或十二卷,智顗述,大正藏四十六卷。称《大本四教义》、《大部四教义》等。增加以往教判的化仪四教(顿、渐、不定、秘密),采用著者提出的化法四教(三藏、通、别、圆),并在对此加以解说的同时,详说《维摩经》的旨趣。本书原为《维摩玄疏》的一部分,是著者应隋炀帝的请求而撰述的,由于在短时间内写成之故,先前所写的谬误很多,因而改稿后再度呈给炀帝。弟子灌顶将先前的《维摩玄疏》分为《三观义》二卷、《四悉檀义》二卷(现在散佚)、《四教义》六卷等加以流传。本书为分出来的化法四教部分。为与后世高丽的谛观所写《四教仪》加以区别,称为《大本四教义》。

558.四教仪集注
三卷,佛教大系卷二十四—二十五。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玉冈蒙润所著《科文》一卷也现存。与从义的《四教仪集解》三卷(1076年)、元粹的《四教仪备释》二卷(1214?)并称为三大注。清代灵耀有《节义》一卷(1678?)、性权有《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1779年),另外日本的注书有很多现存。

559.支疆梁接
(生卒年不详)译为正无畏,西域人。据说曹魏甘露元年(256年)到交州,译《法华三昧经》六卷,但本经现已不存,其事实不明确。

560.竺叔兰
(生卒年不详)西晋时的在家奉佛者,翻译家,与竺法护大致为同时代人。印度系的归化人,出生于洛阳。父亲为达摩尸罗(法首),二位叔父为沙门。少年时代,他在二位叔父的感化下成长,通晓汉、胡双语,掌握中国古典与佛教学的知识。然而,有喜好狩猎、饮酒海量的一面,以其才智与辩舌而成为贵族社会的名士之一。一次得死而复生的稀有体验,念头一转,成为热心的奉佛者,有志于佛典研究。元康元年(291年),译出《放光般若经》二十卷、《异维摩诘经》三卷、《首楞严经》二卷。《放光般若经》的原本是甘露五年(260年)朱士行去于阗抄写,由弟子弗如檀(法饶)等十人于太康三年(282年)关到洛阳的。翻译是以于阗的沙门无罗叉持原本读、竺叔兰改为汉文的共译形式进行的。在此之前数年,由竺法护所译的同本异译的《光赞般若经》仅限于在甘肃、凉州地方流行;而《放光般若经》是在仓垣(河南省陈留县)的水南寺所译,不久即在中原地方传播,在流行清谈玄学的贵族社会中大受欢迎。《首楞严经》、《异维摩经》也分别是支谶、支谦曾译出本的再译。对于此二经,后来支敏度将当时各种异译经加以比较、合并,作成《合首楞严经》、《合维摩诘经》,很有名。总之,由于竺叔兰作为在家奉佛者与中原的贵族、知识分子们交往,且在文化中心洛阳译出清谈玄学社会所喜爱的《般若》、《维摩》等,在中国的佛教化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据传晚年遭石勒之乱,从洛阳逃往荆州,并圆寂于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