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36. 451-456)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51.光世音菩萨普门品
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品。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中都译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梵本为Samantamukha。

452.兴善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亦称大兴善寺。隋文帝在开皇二年(582年)将北齐的陟岵寺移建到城内而开创,任命僧猛为住持,作为隋国大统,统领国内的僧寺。那连提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等到此,成为译经道场,在其下彦琮著《众经目录》。唐代曾一度为丰国寺,很快恢复原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不空到此,弘密教,到圆寂时译经达一百余卷。圆仁、圆珍分别于开成五年(840年)、大中九年(855年)留锡。因会昌破佛而荒废,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再建,清代又加重修,但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因回教徒而归于灰烬,之后建有一小庙。

453.孝宗
(1127-1194年)南宋第二代皇帝。被选为高宗的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继帝位。作为一位聪明英明的皇帝,在治世的二十六年间,改革官政、削减军备、开发江南、繁荣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等等,有多方面的治国功绩,造成了南宋的兴盛。他对佛教研究也有兴趣,跟随径山的宗杲禅师、灵山的子琳法师、住山的若纳法师、灵隐的慧远禅师学佛教。淳熙七年(1180年)召云宝寺的宝印禅师到宫中,作有关三教的对谈。退位后,在南华宫著《原道论》,反驳韩退之(愈)的《原道》,提倡儒佛道三教各有长处、喜爱三教才成完全之道的三教一致论。为宋代三教一致论者之一。

453a.高宗
(628-683年)唐永徽元年—弘道元年(650-683年)在位。字治,太宗第九子。658年敕建西明寺,以道宣为上座,666年在兖州置道观、佛寺各三所,在各州置一观一寺。

454.康僧会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三国时吴国建业的佛僧,翻译僧。其祖先为康居人,早就移住印度,数代从事商业。到父亲这一代,移到交趾(现在的河内地方),康僧会诞生于此。也就是说,他是作为康居裔印度商人之子,出生于中国最南部的商都交趾。康僧会的“康”表示康居出身。十岁失两亲、出家,但其师也死去了。偶然师从南阳的韩林、颍川的皮业、会稽的陈慧这三个汉人学僧,学汉译佛典,渐渐拥有了适合在汉人社会中宣布佛教的素养。有志于宣布佛教,从交趾北上,于赤乌十年(247年)来到吴都建业。在此建一小佛寺、供奉佛像,虔诚地烧香、礼拜、诵经、坐禅,大概还在闹市托钵。康僧会的这种生活行为怪异,吴国的官员认为会迷惑市民,便上告吴主孙权,他因而受到孙权的诘问。他应孙权的要求,在三十七天里祈愿感得佛舍利,并将所得呈现给孙权。孙权将此佛舍利落到铜盘中,铜盘粉碎。孙权受佛舍利威力的感动,按承诺为他建寺,即建初寺,当地得名佛陀里。建业地方的佛教从此兴起。这一佛舍利感得的灵验传说,也可能是在当地佛教流传开以后才出现的传说。但是太平元年(256年),握有吴国全权的孙綝进行破坏寺院、杀害僧侣的佛教弹压行动,并且孙皓(264-280年)也试图废弃淫祠,更波及佛寺。江南建康的佛教宣布就在这样的逆境中得以推进。康僧会的译出经中最重要的是《六度集经》九卷(现八卷),是实践六度(六波罗蜜)之行的佛的前生故事。据说圆寂于晋太康元年(280年)。

455.康僧渊
(生卒年不详)生于长安的康居人。通晓汉语,立志于佛教,诵《放光般若》、《道行般若》二般若经。东晋成帝(326-342年在位)时,与康法畅、支敏度等般若学者们一起南渡,见陈郡的殷浩,得到承认。后来在豫章山深处建寺,专门讲说。寺中名僧云集,学徒往来频繁。后于该寺圆寂。

456.康僧铠
Samghavarman。据《高僧传》卷一,因《无量寿经》的译者而知名的康僧铠,于嘉平末年(253年)来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由于最可信赖的《出三藏记集》中根本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因而也有人对他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抱有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