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26. 373 华严经)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73.华严经
大正藏九·十卷,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原名为《Mahavaipulyabuddhagandavyuha-sutra》,或者《Buddhavatamsaka-nama-mahavaipulya-sutra》。据推断是在贵霜王朝初期的100-200年前后,在中央编纂、集成的大乘经典。华严宗所依据的经典。说是照原样表现佛悟的内容,以究明与宣扬菩萨道为基调。说法者以诸菩萨为王体,佛自身在地上—天上—地上移动、放光明,但沉默不语。现在一般所称的《华严经》,是以下三种汉译与一种藏译共四种。(1)东晋·佛駄跋陀罗Buddhabhadra(觉贤)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四品·六十卷(略称《六十华严》、《晋经》、《旧译华严经》);(2)唐·实叉难陀Siksananda译《大方广华华严经》三十九品·八十卷(略称《八十华严》、《唐经》、《新经》、《新译华严经》);(3)唐·般若Prajna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品·四十卷(略称《四十华严》、《贞元经》、《普贤行愿品》);(4)胜友等译《Sana-rgyas phal-phal-po-che shes-bya-ba sin-tu rgyas-pa chen-pohi mdo》四十五品·一百一十五卷(名为佛华严的大方广经,略称《藏译华严经》)。但是其中的(3)性质不同,因为增著有与其它三种《华严经》(《大华严经》)的最后章相当的“入法界品”。另外,从上述事实可知,梵语原本(梵本)的《华严经》没有传下完本。现存的仅是与《大华严经》的“十地品”相当的Dasabhumisvaro-nama-mahayana-sutra(十地经),以及与“入法界品”相当的Gandavyuha-sutra(华严经)。初见就可以感觉到,《华严经》(《大华严经》)并非短时期内完成的经典,是集成、总结以前形成、流传的同系统的诸经典而成的。这些经典中有几部在三世纪末前后起在中国多次被翻译。这些汉译华严经类可以说是汉译《华严经》的前奏,起到了形成中国华严思想的准备工作的作用。《华严经》作为《六十华严》在中国出现,是在东晋末的元熙二年(420年)。原本是支法领在于阗得到的,译出场所是扬州的道场寺。之后到初唐代为止,本经是中国人唯一的《华严经》,基本上一直在教判论上得到很高评价,对思想、文化各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华严教学形成的出发点。由以下三十四品(章)组成(括号内指佛现世、菩萨等说法的场所=会座):(1)世界净眼品;(2)卢舍那品(以上,寂灭道场会);(3)如来名号品;(4)四谛品;(5)如来光明觉品;(6)菩萨明难品;(7)净行品;(8)贤道菩萨品(以上,普光法堂会);(9)佛升须弥顶品;(10)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11)菩萨十住品;(12)梵行品;(13)初发心菩萨功德品;(14)明法品(以上,须弥山顶会);(15)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16)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17)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18)菩萨十无尽藏品(以上,夜摩天宫会);(19)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20)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21)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以上,兜率天宫会);(22)十地品;(23)十明品;(24)十忍品;(25)心王菩萨问阿僧祗品;(26)寿命品;(27)菩萨住处品;(28)佛不思议法品;(29)如来相海品;(30)佛小相光明功德品;(31)普贤菩萨行品;(32)宝王如来性起品(以上,他化天宫会);(33)离世间品(普光法堂重会);(34)入法界品(重阁讲堂会)。佛的会座按此变化,只是由于普光法堂重复,《华严经》(《六十华严》)被说成是“七处八会”的教说。现存的《六十华严》的注释书有北魏·灵辩《华严经论》一百卷(其中现仅存十二卷)、隋·吉藏《华严游意》一卷、唐·智俨《华严经搜玄记》五卷、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唐·湛然《华严经骨目》二卷等。接着是《八十华严》,由实叉难陀Siksananda(喜学)从唐(武周朝)证圣元年(695年)到圣历二年(699年)译出。译场初在洛阳的大内大遍空寺,后来移到佛授记寺。译出后本经代替《六十华严》成为主要流传的华严经。现存的注释书有唐·法藏《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唐·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慧苑《华严刊定记》十六卷(卷十六不存)、唐·澄观《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八十卷、宋·复蓭《华严经纶贯》一卷、明·德清《华严经纲要》八十卷等。可以说《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的构想基本是同一的,但是细细看来在整体上有若干不同。例如,《六十华严》的第二《卢舍那品》,在《八十华严》细分成第二“如来现相品”、第三“普贤三昧品”、第四“世界成就品”、第五“华严世界品”、第六“毗卢遮那品”;而《八十华严》中,在“十地品”后新插入了《六十华严》没有的第二十七“十定品”;另外,《六十华严》中配“他化天宫会”的是从“十地品”到“宝王如来性起品”,而《八十华严》中只有“十地品”配他化天宫会,“十定品”以下的十一品是在普光法堂中教说的。因此,《八十华严》会数增加了一个,成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最后的《四十华严》,是由般若Prajna从贞元十一年(795年)到十四年(798年)在长安的崇福寺译出的。如前所述,由与《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相当的“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一品组成。但是,卷末解说普贤的十大愿,劝说与之有关的极乐往生,成为本经的固有特征,这也提高了本经的价值,有助于它的流传。注释书有唐·澄观《普贤行愿品疏》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