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家庭过新年,按日本习俗,元旦早晨去神社“初诣”(hatsumode)。去了三个神社参拜,据说以三为好。
日本大大小小的神社、寺庙随处可见。巨大的如占地近十万平方米的靖国神社,小的就只一个鸟居(如“开”字造型的木制牌楼)。我看到的最小的神社,鸟居不过一米来高,竖在仅及腰部的平台上。平时旅游所到之处,发放的资料就常有宣传来本寺初诣的。可见新年初诣去的寺社,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不知道奈津子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她家本信佛教净土宗,但初诣去的却都是神社,没有寺庙。去的三家规模都不算小,参拜者虽多,却也不至于挪不动步子。
进神社,首先用水洗双手,然后用手捧起水喝。第一个神社,放了些清酒。看别人用木制方盒舀着喝,我也百无禁忌,用别人喝过的木盒接着舀酒喝,自我安慰酒能消毒。接下来一个神社,有一处泉水,排队的人都直接用勺喝水,这下考虑不了消毒问题了,据说那泉水对肠胃好,也硬着头皮用公勺喝水。这种事,在中国我是绝对不会干的,但在外国就入乡随俗吧,所以就跟着周围人的样子做了。
接下来就要去许愿了。先“赛钱”──在捐款箱中投些钱,然后拍手,再摇那根从门上垂下来的粗粗的绳子,心中许下一年的心愿。本来不信神佛,也极少许愿,就只在第一个神社装模作样了一次。完成后就去下一处了。
最后一家是仁比山神社,在那儿看到“三不猴”石雕──不听不说不看。不记得是不是第一次看到那三个小猴,反正很喜欢,一起合了个影。
原以为传统节日、传统仪式,该穿传统服饰。实际上新年参拜神社的人群里,穿和服者极少。
回中心后,跟老师们说起新年初诣在神社喝清酒、泉水的经历,很有几位直摇头的──看来日本也仍有城乡差别啊。
那三个可爱小猴,据说是佛家所说非礼之事当不看不听不说。金说韩国的说法是,出嫁入夫家,要做到这三点──没听见、没看见、不发表意见。我以为那是难得糊涂的意思。几年后在香港看到一个橡芽果雕的小三不猴,毫不犹豫就买下了。
如果没见过“三不猴”,可以查一下"three monkeys",有各种版本。
标签: 新年
一周网络见闻 (20070225) 维基百科中引用最多的书
开学了,一周网络见闻继续。
一、春节·赌博
看看在美华人眼中春节、圣诞节气氛的不同,再看看世界上最有钱的中国人如何征服拉斯维加斯。
薛涌:春节是如何向世界倾倒文化垃圾
“象赌博这类行业,在美国大多是内华达这类地方学校偶尔设有个专业,哈佛耶鲁是不会染指的。可是在中国,北大堂而皇之地开设博彩博士课程。赌博无疑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中心位置。”
“许多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们预言起中国文化将主宰世界时,最喜欢说的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言下之意,以后运气该光顾我们了。其实这正是典型的赌徒词汇。”
二、维基百科中引用最多的书:口袋妖怪(pokemon)
据统计,维基百科中引用最多的书是The official Pokémon handbook,共被引386次。不但如此,在引用排名前20的图书中,有18本是口袋妖怪书。
看到这个排名,恐怕维基百科的声望又会下跌不少。
不过统计者想为维基百科挽回一点声誉,特别指出排名靠前的也有严肃的作品,比如名列第28位、被引177次的是这一部:Birds of India, Pakistan, Nepal, Bangladesh, Bhutan, Sri Lanka and the Maldives
Via: LibraryThing: Wikipedia citations, with feed
[UU评注:口袋妖怪从2003年红蓝宝石发布起,就有386个怪兽了。每个怪兽一个词条,所以就有386个引用。不过从2006年秋天起,怪兽总数升级为493只。看来引用数量还要再有增长。]
三、From Paperless to Softwareless
以前我们说进入无纸社会,但广泛使用电子版的结果是纸越用越多。
现在又有“无软件”之说,当然不会是没有软件——只不过用户无需购买安装软件,就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软件。不限于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也如此,内容从最熟悉的Webmail、Office系列,到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甚至会计(In Search of the Softwareless Office)
你听说过其中多少?
Via: Stephen's Lighthouse: From Paperless to Softwareless
四、《万历十五年》
看看清华教授如何看《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是我最爱的一本中国历史书,这本书说明了一个不守礼的皇帝如何地失去了知识分子集团以及政治精英的人心,以致最后政治上“打结”了,任何政令都无法推动,政府变成“停摆”状态。
这段历史说明了中国式管理的本质,黄仁宇以其历史大视野挑中这一年说故事,一语道中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不是人治社会,人治社会之说是西方相对于法治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中国是礼治社会,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来自礼,失礼之人是不能治理国家的。”
伍佰万的新年梦想
年初的时候,游园玩07新游戏,出了五个题目,一眼看到“给你伍佰万你会做什么”,真让人浮想连翩。如果给我伍佰万,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辞职,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其实什么职业都不想做,只不过以此为由,算是自雇佣,给自己交各种社会保险至退休年龄——公积金、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伍佰万用不了多少,但那是给自己个保障,可以做想做的了。
首先,做一个像梅子那样的“煮妇”。近年诸事繁杂,连逢年过节都很难提起兴致做菜。没有杂事相扰了,可以在做菜上大展手脚。
小时候家里在公用灶间做饭,看到邻居常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培养起自己对烹饪的兴趣。跟着练童子功的时候,最触目惊心的技术就是掌上切血豆腐:鸡鸭血比豆腐有韧性,下刀须果断又嘎然而止,才能做到既光滑切断又不至把手掌划破。从水中捞出,边切成小块边入沸汤锅,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才能保证鸡鸭血的鲜嫩。
烧了大半辈子菜,自知家人恭维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死心踏地做马大嫂(买汰烧)。不过因为爱好,且多年前曾有过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证明还有比较权威的人认可自己的爱好,让自己偶而想起还能自鸣得意一番,所以也就认了,决心把马大嫂当到底。
现在的人嘴都吃刁了,没有梅子那样“吃嘛嘛香”的好胃口,要以低脂、粗纤之类营养标准打造出可口又健康的食物不容易。当然,注意搭配食物色彩、配备各种口味调料、用专门烹饪器具,再以别致食器盛上,还是有信心能让家人食指大动的。
天天在家做饭,肯定闷得慌。毕业时找工作,眼睛只盯着学校,就是为了有假期可以外出旅游。不再身不由己了,趁自己还有兴致、有脚力,可以在最好的季节游山玩水,而不必在大热天顶着太阳,看上去狼狈不堪的样子。想想那么多年,虽然公婆家就在岳麓山脚下,却连站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机会都没有,真是没劲。
中国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省份没去过,除了西藏都想去。那年去牟尼沟,在二道海出现高山反应,头痛欲裂,估计此生怕与西藏无缘了。
外国最想去的是埃及,从看《尼罗河上的惨案》后,就一直向往那里。那时还没有亚历山大图书馆——对我来说,亚历山大图书馆不过是个现代古迹,中国旅游点常见。另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太平洋上的复活节岛,那是看《众神之车》的后遗症。至于麦兜心向往之的马尔代夫,对我倒没什么吸引力。
每次旅游,都要病一回,所以为身体计,一年只能外出几次。在家要找事,做手工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练手又练脑。
儿时学打毛衣,结果只织过一张打乒乓的网;学绣花,成果是一二对枕套;学钩针成果最大,好象钩过一二条围巾,一套长沙发扶手巾;那时也曾有十字绣,好像弄过一个白毛女。大学毕业那年,室友给我织了一件毛衣,让我觉得很惭愧。于是读研第一年认真操练,给自己钩了一件马夹、织了三件毛衣。上面好象就是自己所有的手工成就了。
近一年很多同事都在串珠,做成的手提包、纸巾盒、花瓶、手机挂件、圣诞老人等相当漂亮,自己总没有精力跟着学。在家了,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操练这些新玩意儿。据说系里一位相熟的老师退休后迷上做工艺花,已经出了好几本书。自己缺乏艺术细胞,如此水平不可企及,但跟着别人照猫画虎的素质相信还是有的。
如此似乎太堕落了,还是应该读点书。学生时代最喜欢读小说。除了那些被封为经典的十九世纪小说,看得最多的是日本、英国的推理小说。记得看的第一部推理小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希腊棺材之谜》——那是高中时躲在宿舍蚊帐中看的。虽然看过的大部分探案小说情节都已记不真切了,但对文学作品中破案模式描写的直觉还在。儿子就知道我是破案高手——只限在电影与电视节目中。
现在读小说大概有点落伍,并且与“读书”好象也没多大关系?只是读太高深的书,怕会催眠以致增肥,影响身体健康。还是找些插图少的流行读物比如“八部禁书”,以免缺乏思维刺激,得早老性痴呆。
还有一些可以选择的,比如上网、看电视。只是深受信息爆炸污染之害,上网之事能免则免,只局限于看菜谱、找旅游点、买书什么的。电视么,留给日后,目力、体力、精力无法胜任前面列出的所有事了,就天天捧着电视傻看,日子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