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结束目录搜索等服务

    当年刚迷上Google时,把它的每一个产品都玩了一遍,其中包括Google Catalog Search。此后Google实验室不断推出新产品,追着后面看都来不及。如果不是看到Google在1月15日结束始于2001年的目录搜索的消息,根本不会想起自己以前曾经见过Google的这个产品。
    职业关系,当初以为这个Catalog是图书馆目录,一番搜索,看到结果是一些彩色的产品目录。只觉得那些目录自己用不上,就没再关注了。
   昨天看到Google图书搜索(GBS)博客报道,才知道目录搜索与图书馆还真有点关系──目录搜索采用的“扫描+字符识别”的方式,在当年还属于新技术。从在小房间中自己扫描成千上万件目录开始,Google积累了经验,在2004年开始了大规模扫描图书馆藏书的Google Print项目,也即现在已达数百万册的Google图书搜索。
    据GBS博客报道,除了扫描与字符识别两方面,Google还由目录搜索学到了用户如何联机阅读扫描文献,以及如果更好地向用户展示这类信息。
    虽然产品本身不成功,但由此孕育出一个成功的产品,入黄泉也可瞑目了。所以GBS称目录搜索为“伟大的实验”。

Via Google Book Search Blog: Farewell, Google Catalog Search

    又:大概也是受金融风暴影响吧,Google停止多项服务。除了目录搜索,还有:
Google Video 视频(早入Google麾下的YouTube可取而代之)
Google Notebook 笔记本
Jaiku 微博客(Twitter更红火)
Mashup编辑器

    其中自己最觉得可惜的是Google笔记本,早半年刚开始习惯用它来记下一些临时的想法,很方便。好在只是停止开发,服务仍继续开放。

Via 译言:无可奈何花落去:Google 即将关闭Google 视频、记事本、目录搜索等服务

网络问卷调查&知已知彼网

网上交流发达,网络问卷调查也随之盛行。
要求他人帮着做填一次问卷不易,所以问卷设计者每每罗织N多内容,让填问卷成了十足的苦差。自认认真程度比较高,也时常难以应付,对认真程度在本人之下者填出的问卷,其可信度很可怀疑。
同样由于调查不易,为了追求数量,调查者每每抓到一个是一个,对填问卷者是否适合做被调查者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由此其调查结果又可怀疑。

因为问卷泛滥,也就经常有机会被要求做问卷。今天推掉了一个问卷,不是因为调查表太复杂,而是因为看了第一页,发现对调查主题不熟悉,如果填的话,恐怕与实际情况相左,无益于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

没有参加调查,却得知了一个网络调查平台──知已知彼网。以前见过的几个调查网站,有点像孤家寡人,而知已知彼网则像一个社区,互动性很强,有以下优点:

一、相关调查。知已知彼网的调查表模板比较靓,不过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最上行滚动的相关调查。看到时的第一反应是:哪个人填问卷上瘾,看到问卷就想填?当然不是这么回事,那是网站认为你会对这些调查结果感兴趣。

二、查看结果。这是知已知彼网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了。填过不少问卷,调查者主动告知最终调查结果的很少。而在知已知彼网,每个人都可以随时看调查结果的棒状图、饼图、3D柱状图、线形图。通过滚动链接,看到已经有一些图书馆相关的调查了,自然是有的做得认真、有的是弄着玩儿的,参考无妨。

三、预览问卷。填问卷前对问卷情况一无所知的也不在少数。知已知彼网有问卷预览功能,可以先看一看,再决定是不是参加。当然,也可以方便地借鉴别人设计的问卷。
说实话,以前曾经为了解某些问卷,明明知道不适合自己填写,也乱填一气,以便逐页翻下去,得到问卷的全部内容──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到最后一页会放弃“提交”,免得搅局。

四、问卷评论。一般的问卷都是你问我答,被调查者没有主动权。知已知彼网开设了评论功能,被调查者可以发表看法,也是一种多方沟通的手段。相信后续需要设计问卷者,通过看评论,也能获益。

五、问卷资料。发布日期、题目数量、人气指数(当指答题人数)、所属主题、问卷质量(估计自动打分),这些长期保留的资料,当需要问卷数据做参考的时候,是很有用的背景资料。

以上这些,对调查者有什么好处吗?还没认真想过。因为没有注册,也没有体验。

最后,感谢武大博士生唐琼让我知道了知已知彼网,顺便在此做一个广告,请图书馆了解数字资源订购的同仁帮她填一下问卷:图书馆订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