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ingove在他的日志中转述美国新片《图书馆员》公映,美国图书馆协会为此(在图书馆员中)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冒险片,主角是图书馆员。受到ALA的关注,我想是因为文艺作品中的图书馆员形象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或影响社会对图书馆员的评价。
我们以前有《周渔的火车》,片中主角的丈夫是一位图书馆员,不知其形象是否与公众心目中的图书馆员形象吻合?
昨日看到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不意了解到了一个真实图书馆员的电影故事,尽管在那部电影中没有图书馆员。
该集《电影传奇》讲述摄于1950年代的影片《寂静的山林》背后隐藏着的故事。该片“是一部反特电影,和其它的反特电影相比它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一条就是它基本上是依据一个真实事件写成的,这个真实的事件,被公安机关称作十一号案件。”。剧中主人公史永光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公安人员,化装成一个小商人,只身前往香港打入敌人内部,摧毁了敌人的空投计划。
而现实生活中的史永光原型姜旭,并非公安人员,被称为”地工”或”特情”。他完成如此传奇任务,可谓劳苦功高,但只能做个无名英雄。因为属于”卧底”,不能公开自己的经历,所以他不但未能如愿入党,在文革中还成了”特务”。生活经历之曲折,令人唏吁不已。
之所以写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是一名大学图书馆员,直到1979年辞世。
在图书馆的名人殿堂里,还应该加上这个名字――姜旭!
游园写了那么多电影,可称真真的影迷。<br>依稀记得国内的电影也有一些取图书馆做场景的,诸如谈情说爱之类,换个地方也一样。只有找资料才非图书馆不可,似乎也曾有过?<br> <br>
盛柳刚:在转型经济研讨课上,您提到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成功和在俄罗斯的失败,主要的原因在于玻利维亚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数量少比重小,因此转型相对容易,而俄罗斯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已经有几十年,大部分的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当然私有化以后情况会更糟糕,这里面就需要把握质和量的关系,您能谈谈您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吗? <br><br>林老师:赶超战略是一个靠大量动员资源来投资于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的战略,这个战略推行的深度和时间的长度和实行这个战略的国家能动员的资源总量成正比。玻利维亚是中美洲的一个小国,能动员的资源少,建立起来的没自生能力的企业的数量也就少。实行休克疗法后,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破产,因为数量少,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而政府的干预、扭曲消除后,有自生能力的中小企业就发展起来了,创造了很多就业,社会发展很快,所以,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取得了成功。可是苏联东欧,国家大,自然资源多,靠国家动员政策建立起来的赶超产业规模非常大,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非常多,真要取消政府的所有扭曲和补贴就会造成社会动乱,所以,即使政府实行了休克疗法,为了避免社会动乱,还是必须给那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补贴、保护,而且,企业私有化以后,用各种政策性负担为理由向政府要保护、补贴的积极性会比国有时更高,但是,在休克疗法后,国家的税收能力低,所以,只能用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私有化以后的企业,造成了高通货膨胀和经济的崩溃。所以,同样是要解决政府赶超所带来的扭曲和低效率,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解决的方法也是相同的,但是,因为问题的量的不同,在玻利维亚休克疗法是成功的,在苏联和东欧是失败的。同样的情形,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中最成功的是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交足了国家,留够了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成为剩余的所有者,积极性很高,农业发展很快。中国一开始承包期是每年签订一个承包合同,后来变成3年到5年,然后逐渐延长到15年,而苏联一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就签了五十年的承包合同,所以应该讲他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彻底,可是在苏联的农民不接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是苏联的具体条件与中国不一样,农场规模大必须机械化生产,设备投入多,单个家庭买不起,而且,机械用的油料、零部件需要到市场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要卖到市场,可是农场和市场距离很远,必须有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工具很贵,不是单个家庭可以拥有,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个体农户的积极性再高也克服不了这些困难,所以在苏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虽然比在中国优厚,农民并不欢迎,结果不了了之。相反的,越南也学习了中国的家庭联产责任制,越南和中国同样人口密度高,农场规模小和市场接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在越南也很成功。 <br>在这儿我要特别提醒各位,一个理论只能告诉我们,理论模型的特定假设条件下"因"如果变动,对"果"会产生"正"的或"负"的影响,但是理论模型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影响的"量"有多大,这个"量"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实现,以及除了理论模型中所导致的果之外,这个因的变动是否还会有其他附带的果,这些果的量有多大等。在运用理论于现实世界时,量的大小、时间的快慢以及是否有其他作用等却是至关重要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形经常有,对量、时间快慢、是否有其他作用的判断只能依靠经济学家的直觉,这种直觉又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经济环境的整体把握,所以,要作为一位好的经济学家必须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历史。 <br><br>盛柳刚:我提一个有关理论创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如何对待历史经验,这个根本上是关于如何处理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br><br>林老师:我个人主张把任何现有的理论都当作一种《老子》里所说的"前识"。任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本体,也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所做选择的一种因果关系的描述。但是现有的经济理论并不是真理本身,它们是经济学的"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我们现在想要解释的现象的限制条件以及可选择的范围和现有经济理论模型中的限制条件、选择范围可能不同,因此经济现象产生的机制也可能不同。所以,对于任何现有的理论,都应该将其视为可能对、可能不对的"前识",要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要以"常无"的心态,从现象本身出发,去发现谁是决策者,他面临的限制条件和可能有的选择是什么,说明他为何在这些条件下,做了我们观察到的选择。 <br>如果抱着"常无"的心态,那么学习现有的理论有什么作用呢?我想,学习现有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其他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构建理论的,学习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限制条件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对现有理论的学习当作在方法论上的训练。当我们在面对真实的经济现象时,是按照从现有理论的学习中领悟到的分析方法而不是按照现有的理论本身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样,学习现有的理论就会对我们理解真实的经济社会现象有所帮助,而不会成为现有理论的奴隶。 <br>对于历史经验,我个人的看法是,现有的理论是由过去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需要通过历史经验来检验,才能知道那些理论是可以暂时接受的,那些理论是可以被暂时舍弃的,所以,我们必须给予历史经验足够的重视。在面对未来的时候,同样必须以"常无"的心态来对待历史经验,才不会受到历史经验的束缚。比如,最近我在上海经济学年会上讲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30年,这也是目前大家讨论的很热门的一个问题。但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种先例,他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历史上维持40年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只有三个,而且,他们只是前20年维持将近10%的增长,后20年只能维持3%到5%的增长。从历史经验来看,确实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维持超过40年接近10%的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比如说,工业革命之前,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要翻一番,可能要花200到300年的时间,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是第一个用50多年时间实现经济规模翻一番的国家,如果在工业革命刚开始时问大家,英国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实现经济规模翻一番,从历史经验来看,可能需要好几百年,但英国只用了50多年;在英国之后,当美国开始发展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如果单从历史经验来看,会认为美国不可能在少于50年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规模翻一番,可是,美国经济只用了40几年就翻了一番;当美国实现了40几年翻一番后,日本经济开始发展,如果日本经济学家考虑日本经济最快多少年可以翻一番,他们一定会说,不能短于40年,但日本只用了20
几年;后来亚洲四小龙开始发展,如果根据历史经验来预测,他们不可能在短于20年内翻一番,可事实上他们在10几年内就翻了一番;再来看中国,不到十年就实现了翻一番。所以,历史经验可以给我们一定启发,但我们不能完全被历史经验束缚,应该从历史经验中得到有用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我的分析方式是,一个国家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的变迁,如果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则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加快。当后发展的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同以前的国家一样,也会进行技术变迁,同时它会发现引进技术比自己发明技术成本更小,风险更低,因此它的经济发展能比以前的国家更快。所以,在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时,我有信心中国有潜力再维持30年的快速发展,而且这只是保守的估计,因为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最起码、最低的界限。比如,当日本的经济学家在考虑日本经济多长时间可以翻一番时,他们可以参考美国的经验,美国40年翻一番,日本则可能比美国快,他们可以认为至少40年就可以翻一番。再来考虑中国的情况,我相信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维持30年的快速增长,因为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与日本在1960年的发展阶段相同,到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就赶上了美国。日本当时依靠的是引进技术,如果中国也是靠引进技术,现在中国能够引进的技术比日本当时能够引进的技术更多、更便宜,因此中国至少可以和1960年的日本一样,再维持30年的快速增长。日本从1960年到198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我可以保守一点,认为中国在30年以后人均收入至少达到美国的一半。我也可以用理论分析的方式推论我的观点:上面已经说明中国至少可以维持30年的高速增长–维持每年8%到10%的增长率,平均起来每年9%,美国属于技术最前沿的国家,它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起来大概只能每年为2%,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每年能比美国高出7%,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按照美元计算是美国的3%,按照这样计算,30年以后,中国的人均收入将约是美国的24%,同时,人民币会升值,因为所有高速发展的国家的货币一定会升值。在1960年<br> <br>
看来图书馆员们都爱看电影,那游园今天也来写写与图书馆有关的电影故事。<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