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DC-2004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会议主题是”跨语言与文化的元数据”,会议发表的报告内容已经不限于都柏林核心元数据,而是广义的元数据了。今天又在Library Hi Tech News最新一期的目次上,见到一文题为:Dublin Core: An Obituary(都柏林核心讣告),真有点语不惊人势不休的意味。文章批评DC元数据缺乏专指性、没有标准的数据元素、互操作性差,进而断言DC将很快被”元数据对象描述框架”(MODS)所取代。
实际上,从1995年的DC-1开始,DC发展至今已有近10年,从崇尚简洁一路走来,在语法上先是增加修饰词、后又允许自定义修饰词、进而允许自定义新元素,在语义上引入各种规范、还推荐自建词表,与简洁的初衷渐行渐远,其复杂程度已不下于MARC。与MARC相比,DC有不依赖特制程序阅读的优点,只是本来网络上采用DC的网页就不多,当搜索引擎不利用元数据建立其索引之后,其优点就不再突出了――毕竟元数据主要不是让”人”来阅读的,实际上还是要编制特定程序加以处理,与MARC的可读性相去并不太远。
反观MARC,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不同载体文献一体化格式,并有著录规则(如AARC2、ISBD等)、名称规范库、主题词表等相配套。MARC对普通人的障碍一是其定义的字段、子字段代号不直观,非专业人士无从理解其意;二是其2709格式无法阅读。这二点通过应用程序的转换,在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显示格式中其实已经得到解决。 对图书馆界来说,与其开发、维护一个新的元数据,还不如改造已经成熟的MARC。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元数据对象描述框架”MODS就是直接利用MARC的一个范例。MODS包含MARC 21的一个子集,以英语单词或短语代替MARC的字段和子字段,提供HTML/XML格式。从2002年6月公告试用1.2版以来,到2003年底已经发展到了3.0版。在2年多的发展中,已被一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所采用。或许真是元数据的明日之星?
国内最关注DC的机构当属上海图书馆,在他们的主页上即有DC元数据中文网,收录了有关DC的各种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他们也关注其他元数据的发展。MODS公开不久,他们的”数字图书馆研究资源门户”中就加入了其资源描述。同时,他们制定的多个元数据方案,都参考了MODS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