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在日本研修日语。某次要去小学访问,去之前老师田中先生安排了阅读材料,是该年级社会课教材中的一课,让我们先了解孩子们的课程内容。课文是孩子们放风筝的故事,以学生口吻写成。作者风筝放得很高、很开心,然后看到同伴完全放不起来、很沮丧的样子,于是自己也假装放不好,让风筝掉落下来。对此我完全不能理解,我说:难道不是应该帮助同伴,让他也能把风筝放起来吗?田中先生看着我,评价道:厳しい(kibishii)。我没想通,我的想法不就是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么,哪里严厉了?
参见:日本旧忆·小学社会课&《菊与刀》(2008-3-14)
年齿渐长,渐渐知道并不是所有事都能“帮”得起来的。对方可能没能力、学不会,也可能根本没意愿、单纯地不想学,有时两者还很难区分,因而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顺其自然。况且很多事,会还是不会,根本没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又何必期望对方学会,还一厢情愿地以为是为对方好呢?
终于想明白,田中先生当年对我的那个评价很中肯。Let it be! 要把它从无奈的选择,变成一种基本的处世态度。
用这碗鸡汤自勉,开启我人生新的一页。
日本人讲求的温柔,在于不被对方察觉。帮助固然好,但是姿态略高。假装自己的掉下来,让对方感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而没有那么失落,才是日式的温柔。
是啊。这种境界对我而言需要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