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数图研讨班·知识可视化与OPAC

    对可视化特别有兴趣。去年听林夏讲“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还参加了分组讨论,今年继续听“知识可视化与知识发掘”,看到了更多的实例。
    林老师谈到信息世界的三个基本元素是数据、信息、知识,而可视化也已经从数据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由“知识可视化”的解释,有顿悟:
·是通俗易懂的可视化
·是能将隐性知识转为显性知识的可视化
·是能够创造新知识的可视化
·也是能帮助人们学习,认知与合作的可视化

    原来自己对OPAC的分面浏览看法比较单一,只认为是一种限定检索的有效方法。看到上述知识可视化的四点分析,我以为分面浏览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书目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并且也达到了效果。在我讲“OPAC2.0案例分析”时,已经将此观点融入其中,当时未向林老师致谢,只能在此补救。
    一直以为,MARC格式尽管有很多不足,但以往的ILS并未充分利用其中大量有用信息。在Web2.0时代,数据成为核心。就OPAC而言,对数据的深入挖掘,使OPAC脱胎换骨,使书目信息变成了有用的知识。尤其对初入某一领域者而言,通过在简单的检索框中输入一个词串,OPAC返回的提示信息足以使之对该领域有一个初步的领略——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研究/文献年代、研究主题等等,大有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点学术门径之意韵。
    试用一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LibraryLabs,更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桂林数图研讨班·知识可视化与OPAC》上有3条评论

  1. 没错,其实可视化在数字图书馆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您的OPAC实例展示中,我看到了很多类似的应用,谢谢:)

  2. 你好,精灵老师。你的研究是我的指路明灯啊,就像你的blog的首页图片上的sun rising一般。绝非mp.呵呵。

  3. 呵呵,那么安静的画面,我可以为是Sun setting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