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12. 1381-13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381.文帝(刘宋)
元嘉元年—三十年(424-453年)在位。义隆,武帝第三子。称元嘉之治,玄谈、老庄性的佛教繁荣。另外,求那跋摩从罽宾来朝,在祗洹寺讲《华严》,在南林寺设戒坛。任命尼僧宝贤为京邑的尼僧正。向慧严问法,成为佛教信者。

1382.文帝(隋)
隋朝始祖杨坚。开皇元年—仁寿四年(581-604年)在位。受北周的禅让即位,开皇九年(589年)合并南朝陈统一天下。即位后立即在五岳设佛寺(《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开皇]三年在京城、诸州的官立寺院中让在正月、五月、九月的八日到十五日间行道,禁止杀生(同上)。同年让修复因北周废佛而废绝的寺(《辩正论》卷三)。第二年在襄州、随州、江陵、晋阳建佛寺,命令在国忌日设斋行道,在相州建一寺,悼敌将尉迟迥之菩提(《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十一年,度僧50余万人(《唐传》卷十靖嵩传)。同年无论公私,推荐建立寺院(《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十三年在三宝前忏悔北周废佛之罪(同上)。隋代佛教迅速繁荣,据说开皇到仁寿年间(601-604年),所度僧尼230,000人、诸寺3,792座、写经46藏132,816卷、修理经典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等106,580座、修补旧像1,508,940座(《辩正论》卷三)。开皇二年,在营造大兴城的同时,建大兴善寺与玄都观,作为佛、道二教的国立宗教思想研究所。尤其是大兴善寺,是唯一的国策寺院,执行管理教团事务的昭玄寺(崇玄署)的僧官,大部分从大兴善寺的住僧中任命。十二年,敕任二十五高僧,设置其教化团体,称为二十五众;同时设置五众(大论、讲论、讲律、涅槃、十地),于十七年前后完成,五众的众主也多为大兴善寺之僧。仁寿年间进行在天下各州111处建立舍利塔的事业,日本的国分寺具有相同的性质,大兴善寺也被认为是东大寺的模范。奉送大兴善寺中保管的舍利时向诸州派遣的送舍利僧,也是与大兴善寺有关系的。致力于充实对译经的奖励(那连提耶舍、毗尼多流支、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命令进行经录的编纂事业。开皇十四年,命法经寺敕撰《众经目录》七卷;仁寿二年,命大兴善寺大德、译经沙门及学士敕撰《众经目录》五卷。

1383.平齐户
意为平齐郡之户,北魏昙曜为巩固佛教教团的经济基础、扩大在国家社会中的活动面,奏请将平齐之户作为僧祗户。

1384.炳灵寺石窟
位于甘肃省兰州西南、永靖县黄河北岸的小石积山。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所刻的愿文,开创期上溯到这之前。当地也记载有《禹贡》的传说,《水经注》中有二窟名为唐述、时亮,《法苑珠林》中道世也记载有石窟。窟龛入唐代后持续不断地开凿,这一时代的最多,根据铭文,开元年间(713-741年)寺名为灵严寺。根据推断为宋、明时代的壁画,可知在当时也很兴盛。元代时成为喇嘛教的寺院,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加以重修。1952年中国政府派遣调查团进行管理。

1385.碧云寺
位于北京市香山东麓。据传由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额尔吉创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太监于经再度营造,通称于公寺。寺域中涌醴泉,明神宗题“水天一色”。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重建。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圣祖御书,乾隆十三年(1748年)模仿杭州净慈寺加以重修,建立大正觉塔。1925年孙文客死于北京时,安置于大正觉塔,后在境内建中山纪念堂。

1386.碧岩录
十卷。圜悟克勤评唱,大德四年(1300年)刊,全名《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佛果碧岩破关击节》。云门宗中兴之祖雪窦重显从《景德传灯录》、《赵州录》、《云门录》等中选择禅者的古则公案100则并附颂,成为《颂古百则》,临济宗的圜悟克勤在此基础上加上垂示、著语、评唱,在他住澧州的夹山灵泉禅院时写成,“碧岩”之名取自夹山善会之语“猿抱子归青嶂之后,鸟衔华落碧岩之前”。圜悟的弟子大慧宗杲认为此录偏重于学人理解而烧毁。有很多版本,日本的五山版也存有很多。

1387.辩宗论
一卷。谢灵运(385-423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广弘明集》卷十八)。终极的真理是什么样的,又如何掌握?本论收入与法勖、僧维、慧驎、法纲、慧琳、王弘等对此问题进行辩论的问答。谢灵运自己主张,虽说中国的圣人所掌握的真理与印度的圣人、即佛所掌握的真理一样,但佛教解说的是阶段性的修业,而中国圣人则一举与真理形成为一体。这一顿悟说继承的是道生之说,但否定作为、解说复归自己清净的本性等等,据认为其背景是道家思想。

1388.辩正论
八卷。法琳(572-640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批判道教、解说佛教的优越性。武德四年(621年),由于太史令傅奕上书高祖,要求削减寺院与僧尼,引起佛、道二教的激烈争论,法琳立刻著《破邪论》,接着发表本书驳倒道教方面。由十二编组成,论述历代之帝、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道佛先后的问题,道教的经典、教理的伪妄等。其中第五的十喻编与第六的九箴编,是反驳道李仲卿的《十异九迷论》。另外,据说由于道士秦世英上奏说本书诽谤唐朝皇室,法琳被发配到益州而病故。

1389.辩相
(555年?-627年?)俗姓史,瀛州(河北省)人。留住于少林寺,师从慧远,听《十地经论》等,但特别出色的是研究《涅槃经》。还去徐州,同时学《摄论》、《毗昙》等。开皇七年(587年)跟随慧远入长安,住净影寺讲说。由于仁寿年间(601-604年)的造塔,送舍利到越州(浙江省)大禹寺,得奇瑞。大业年间(605-616年),炀帝在洛阳造内道场、招高僧,辩相也是其中之一。到了唐代仍受到高祖及太宗的厚遇,活跃于胜光寺,据说常常对挂着的其师慧远的画像敬礼。

1390.辩中边论述记
三卷。基撰。大正藏四十四卷。亦称《辩中边论疏》。法相宗初祖基(632-682年)对玄奘所译《辩中边论》的注释。是现存唯一对玄奘译本的注释,与元晓对真谛所译《中边分别论》的注释同被认为是重要的资料。尤其在本书中对真谛的旧译本及其教学严加批判,有时这种批判也有未中要害的情况,但不管怎样,在本书中法相宗初祖基鲜明地提出对旧译本的态度,值得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