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5. 1141-11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41.道恒
(346-417年)兰田人。从罗什学习,与道标一起不听从姚兴的还俗劝告,隐居山谷著《释驳论》和《百行箴》。执守心无义(心空无与观之说),抨击竺法汰、昙壱、慧远等人。

1142.陶宏[弘]景
(456-536年)梁代道士。茅山派道教之大成者,号华阳隐居,同时还有华阳真人、华阳隐逸之号。谥贞白先生。字通明。幼时读葛洪的《神仙传》,抱养生之志。永明二年(484年)从孙游岳处禀承符图经法开始修行。生大病时,实际体验了神秘的逍遥仙界。永明十年(492年)辞诸王侍读之职,不出茅山,以后努力著作和经营教团,通阴阳、五行、本草、医术、地理等,得梁武帝的绝大信任,蒙其多次下问,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在著述方面有《真诰》、《登真隐诀》及《真灵位业图》等。

1143.导公寺
由南朝宋国的武帝(刘裕)为罗什门下的僧导所建立的寺院,也称东山寺。在寿春(安徽寿县),建有五层宝塔,规模相当大的庙宇。刘裕即位(420年)之前,在长安停留,其年少之子义真遭赫连勃勃袭击时,僧导与数百弟子一起守护,并平安地送达寿春。为报此恩,建立此寺并予以优遇。僧导以此寺作根据地,讲说《成实论》和三论,成为江南佛教研究的一个中心,对罗什佛教得以在江南传布起了很大的作用。

1144.唐高僧传
→续高僧传

1145.当今如来
北魏道人统法果主张皇帝即为如来,持有拜见天子如同礼拜佛一样的思想,决定了后来北朝佛教的国教性质,与庐山慧远的方外思想是相对抗的。

1146.东山法门
初期禅宗的集团名称。由达摩所开创的禅宗,暂时还是小规模的,出家生活也继承印度的传统。稍稍集中形成集团是在四祖道信(580-651年)五祖弘忍(601-674年)时,二人一起住长江中游靠近蕲州的双峰山(湖北黄梅县)。后来弘忍移至双峰东山,这样就有了东山法门和东山净门的称呼。此时大约有500名左右的修行者,显现了禅宗独立的先兆,出现了禅宗独自的礼仪和规则的源流,教义也成为对初学者指导的主要着眼处,出现了顿悟的倾向。

1147.道绰
(562-645年)生于中国净土宗开祖昙鸾没后20年。14岁出家学习经论,后在太原开化寺伺候慧瓒研究空理,评涅槃,并出色讲说。在昙鸾所住的石壁玄中寺见到昙鸾之碑,就于48岁时归依净土宗。专念阿弥陀佛,以每日7万遍为限。唐代贞观以来,讲《观无量寿经》二百多遍,广劝念佛。太宗到玄中寺追寻道绰,发愿供养之。弟子有善导、道抚等。著有《安乐集》。

1148.道顾
(生卒年不详)活动于辽代道宗时,住五台山金河寺。著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大正藏第四十六卷),本书与一行的《大日经义释》和觉苑的《演密钞》同样,提出了华严与密教一致的主张。

1149.道树经
一卷。[三国]吴的支谦译。大正藏第十四卷。本经也称为《私呵昧经》,即是佛陀说法时对手的姓名。来吴的康僧会对本经作了序和注释。

1150.道生
(355-434年)也称竺道生。活动于东晋到刘宋时代的僧人,河北巨鹿人。为罗什门下四杰的第一位,庐山白莲山十八贤人中也数第一。跟沙门竺法兰出家,15岁登讲座,令当时名人感叹。20岁受具足戒,以后名声日益高涨,参与贵族和名士的讲席。隆安年间(397-401年)入庐山师事慧远,经7年的经论研究,以后作为慧远的弟子与慧叡、慧严、慧观一起赴长安,投鸠摩罗什门下。义熙五年(409年)归建康住音园寺,景平元年(423年)庆佛大什和智胜之请译出《五分律》三十四卷,当讲经时不仅是解释经文,还负担捕捉经书真意的任务。倡导善不受报义和顿悟成佛义等新观点。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及《应有缘论》等,引起造成与否的两种争论。再有六卷《泥洹经》在建康传布时,由于在经中主张阐提成佛说(断善根的人亦可成佛说),认为系异端邪说激起非难而惹祸,暂隐居虎丘山。元嘉七年(430年)再入庐山,在此受到众人的敬仰。元喜九年三月在东林精舍撰述《法华经疏》二卷,以后及至大本的《涅槃经》到达建康,关于阐提成佛,其说法是大致相同的,人人都惊叹道生的卓见。道生自得此大本《涅槃经》,越发勤勉地讲说。元嘉十一年十月,在讲本经时圆寂。弟子有僧瑾、道献。道献奉师说,明白地提倡顿悟义。著作除上面提到以外,有《维摩经》、《泥洹经》、《小品般若经》的义疏和《辩佛性义》等。现在仅存《法华经疏》。还有,在僧肇的《注维摩经》中也收录了很多道生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