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74. 872-880)1896字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72.僧祗户
有义务每年向僧曹纳六十斛粟(僧祗粟)的特别户。北魏高祖承明元年(476年)左右,为强化教团的经济基础,基于沙门统昙曜的奏请,与佛图户一起设立的制度。最初的僧祗户为平齐郡户,是为强制山东地方的被征服民移居而设置的。僧祗粟委托僧曹管理,在各种佛教活动时利用,但也在歉收年借给民众,到丰收年加上若干利息返纳。以后这一制度在各地推广,有助于教团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安定。然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滥用这一制度的弊害,永平四年(511年),宣武帝为合理运用僧祗粟,作了法律上的规定,改变以往听任僧官的作法。在此之后,这一制度何时、如何发生变化而被废止不明。

873.僧璩
(生卒年不详)俗姓来,吴国人。僧业的弟子,熟悉《十诵律》,住吴国虎丘山;应宋孝武帝(453-464年)之敕,任僧正悦众,住京师中兴寺。终年五十八,继承僧镜之难,著《述道生善不受报义》,撰《僧尼要事》二卷。

874.僧乔
(467-502年?)俗姓华,吴兴(江苏省吴兴)东迁人。出家住杨都龙光寺。听庄严寺僧旻之说,参究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与同学僧整、宝渊、慧济、慧绍等一起,请僧旻移居,学习佛教。三、四年间中通达经论。他不流于世俗、不求闻名,闭门静处。天监初年圆寂,终年三十六岁。

875.庄户
唐代耕作寺院所有领地的佃户,虽然僧尼与奴婢也耕作,但大部分由庄户进行。武宗与后周世宗的废佛事件,即以没收这样的寺领为目的。

876.宗杲
(1089-1163年)临济宗杨岐派。道号妙喜,赐号佛日大师、大慧禅师,谥号普觉禅师。俗姓奚,宣州(安徽省)宁国人。十六岁时跟随东山慧云院的慧齐得度,第二年受具足戒。参学于洞山道微、泐潭文准,宣和七年(1125年)参拜东京天宁寺的圜悟克勤而大悟。经扬州,活跃于江西省,绍兴四年(1134年)去福建省,攻击雪峰山真歇清了一派的默照禅。四十九岁时住径山,四年后卷入政争,被处流放于河南省衡阳及广东省梅州。六十九岁时复僧,住阿育王山,又再住径山。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圆寂,终年七十五年,僧腊五十八。著书有《正法眼藏》,《语录》入藏。

877.僧业
(367-441年)俗姓王,河内人。从罗什受业,专长于新译出的《十诵律》,罗什赞叹他是后世的优波利(佛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持律第一)。应吴国张邵之请,住姑苏闲居寺布化。在讲的间隙坐禅,据说身边总是漂有异香。终年七十五岁。

878.宋高僧传
三十卷,赞宁撰。大正藏五十卷。与《高僧传》、《续高僧传》、《大明高僧传》同属高僧传四集,是研究唐、五代中国佛教史不可欠缺的重要资料。本书在立传时使用碑铭类这一点,使资料价值更高。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应敕命而编纂,端拱元年(988年)完成,上进于太宗。编者赞宁(919-1001年)属道宣的南山律宗,继承道宣所撰《续高僧传》,沿袭其十科分类,即译经32人(附见12人),义解72人(22人)、习禅103人(29人)、明律58人(10人)、护法18人(1人)、感通89人(23人)、遗身22人(2人)、读诵42人(8人)、兴福50人(6人)、杂科45人(12人),由总计531人(125人)的传记组成。序文说正传533人,附见130人。本书反映中国佛教的历史,特色是义解编较少,习禅编中加上许多达摩系的禅者。然而补笔只从《续高僧传》完成的645年起到道宣圆寂的667年为止,本书虽成书在约320多年以后,却没能适当地表现禅宗的成立。这虽有因会昌破佛事件而失去资料的原因,但不可否认撰者对禅宗也抱有一种偏见。本传中没有收入的有云门文偃(864-949年),不可能是对云门宗的动向毫无所知,而是有意识的无视。后来慧洪觉范就达摩禅不在“习禅编”范围之内这一点加以批判。另外,本书应敕命而编集,是与《高僧传》、《续高僧传》不同之处。由此,同为赞宁撰述的《大宋僧史略》三卷取儒、佛一致的立场,可以看到使佛教接近儒教伦理的意图,而在本书中,则可见到佛法顺应王法的立场。赞宁应太宗之召在滋福殿应对,得赐通慧大师之号,被纳入国家体制,可认为本书是在国家佛教的色彩较以前逐渐增强时所编集的。

879.僧琨
(生卒年不详)俗姓郑,北周的沙门,是写《息心铭》的亡名的弟子。住大兴善寺,在作为隋文帝佛教治国一环的二十五众制度中,作为读经法主而活跃。因此查阅各种经论,采纳贤圣的异说,撰述《论场》一卷。如同园场中都是果实谷物、戏场中全是歌舞声音、战场中全是武器、道场中全是庄严具,这一论场中有的全是议论,据说读一遍,不可能不理解。后来在曲池营造静觉寺,据说在此作诗歌。

880.僧斋
指向僧侣供养食物及其仪式。与无遮斋相对应,是斋会的一种基本形态,按受供养僧侣数分别为五百僧斋、千僧斋、万僧斋等。唐代时极为兴盛,已知大历七年(772年)、贞元年间(785-805年)、咸通十二年(871年)等实施过万僧斋。本来是为表明信心与皈依而进行的,后来以祝贺、报恩、追善等为明确目的的僧斋一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