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17. 297-305)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305译文不全

297.归去来
与变文与很深关系,作为俗讲等的教化资料而使用的佛教俗曲名。当为俗讲盛行的唐代中期以后出现。

298.义玄
(?-867年)临济宗之祖。谥号慧照禅师。俗姓邢,曹州(河南省)南华人。出家后,学传统教学,尤其深谙唯识学。参拜黄檗山希运,行业统一修行。三年后有一天,向其师问佛法的大意时三度被打(打动/指责);于是在高安寻访大愚之人,此人向其指出此乃希运的苦心,这才知道原来黄檗的佛法无继承者;因而再见希运,被认可而嗣法。经历会昌破佛,在面对河北省镇州滹沱河之处建临济院,进行教化。咸通八年四月十日圆寂。语录有《临济录》,否定人惑,主张彻底的自由人。

299.龟兹
中亚都市,清朝以后记为库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边的绿洲,古时住民为雅利安民族,形成了都市国家。根据中国史料记载,其王族的姓为白或帛。占据着所谓(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作为中继市场或商队的住宿地和驿站最为繁荣,与南道的于阗并为佛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地。汉代在附近设置了西域都护(公元前一世纪),唐代成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七世纪)。五世纪前半期,在中国活跃的鸠摩罗什的母亲为龟兹国王之妹,生于龟兹。

300.义寂
(919-987年)天台宗十二祖,赐号螺溪尊者、净光大师。字常照,俗姓胡,温州永嘉人。十二岁入温州开元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九岁时剃发,受具足戒。接着随会稽的清律师学《南山钞》,后从国清寺的清竦受天台的教观。当时的天台山连遭安史之乱与会昌废佛,天台的教籍已基本没有了,义寂于是从高丽、日本寻求教籍。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成为吴越王的菩萨戒师。雍熙四年十一月四日螺谿(溪)传教院圆寂,年六十九岁,僧腊五十。与德韶共同振兴天台的教风,因而被称为天台中兴之祖。弟子有义通、澄彧、宝翔等110余人。

301.归屿
(862-936年)俗姓湄,寿春(安徽省)人。住汴京大相国寺,尤其熟知因明、俱舍、唯识。曾经与后梁的末帝一同学习,受知遇。著书有《经论会要》二十卷,入藏。

302.义湘
(625-702年)新罗鸡林府人。二十岁出家。真德女王四年(650年),与元晓一起决定入唐,未果;文武王元年(龙朔元年,661年)再渡唐,跟随智俨学华严教学。文武王十一年(咸享二年,671年)归新罗,从王命开创浮石寺,并以此地为中心弘扬华严教学。由现存的法藏真笔书简(寄海东书),可知其为同门的法藏所敬慕。后世尊为“海东华严初祖”。著书有《一乘法界图》一卷、《白花道场发愿文》一卷。

303.义净
(635-713年)山东出身。幼年出家,倾慕法显与玄奘的业绩,三十七岁(671年)时从广州经海路渡海去印度。历经二十五年、遍巡三十余国,学习大小乘,后来将许多梵本带回了洛阳(695年)。在佛授记寺译经典时,与实叉难陀一起译出八十卷《华严经》,还翻译了《金光明最胜王经》、《孔雀王经》等56部230卷,尤其注意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戒律。著书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有五部九卷。

304.魏书释老志
一卷。魏收(506-572年)撰。《魏书》一百三十卷的最后一卷。《魏书》为北齐史官魏收受文宣帝的敕于天保五年(554年)完成,这是其中的一编,以北魏及东魏的帝王或者说政治为中心,叙述佛教、道教的历史。尽管《魏书》的“十志”学的是《汉书》的写法,但“释老志”与“官氏志”是废了《汉书》的“河沟志”与“艺文志”而新加进去的。这是基于撰者的判断,即时势变迁,作为魏的国史,佛、道二教与官氏的问题变得重要了。然而《魏书释老志》中,“释”详细而“老”简略,所费纸数为三比一。本书的“释”部中,首先以印度佛教的简单概说开始,叙述从佛教传来中国到北魏为止的原委。接着进入本论,从北魏建国到东魏末,主要记述历代帝王与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以编年史方式探索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有重要关系的佛教事迹。概述如下:魏得天下,佛典实际上增加到了415部1917卷,但人们为逃避国家的征用与课税而冒充僧侣,使佛教界的颓废令人不能容忍。僧尼达二百万人、佛寺超过了三万,弊害无限,事情就到了这样的地步。识者因而为之叹息。“老”部以道教概说开始,详说北魏王室与道教的关系、尤其是寇谦之一代的事迹,叙述其过世后系统不明的多个道士之事;对从洛阳迁至邺之后的东魏王室与道教的关系轻描淡写,记录了于武定六年(548年)废止国立道坛的祭典等。道教史的记述极弱,完全没有言及西魏所支配的陕西、四川地方。本书作为官撰的佛教史、道教史,尽管难免有一定的制约与偏向,但考虑到它充分地整理并利用了公有的文献资料,对于魏朝廷与佛、道二教的关系而言,是最值得信赖的史料(《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一卷[1974年]在,有本书的全译与研究。卷头附有以本书为底本的百衲本《魏书》的影印本。对于“老”部,福井康顺的译注《北魏佛教の研究》[1970年]也应当参照)。

305.起信论义记
五卷,法藏撰,全名《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四十四卷。因本书中可见到引用《探玄记》,可推定为法藏五十四岁(696年)前后的著作。与他其它著作相同,在文文句句的注释之前,有玄谈(概说),尤其是第三显教分齐中,提出随相法执宗、真空无相宗、唯识法相宗、如来藏缘起宗四宗,规定起信论的立场为如来藏缘起宗。本书根据新罗元晓的《起信论疏》及别记之处颇多,但与元晓将唯识与起信融会不同,法藏对两者加以区别。本书与慧远的注释、元晓的《起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