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卷调查&知已知彼网

网上交流发达,网络问卷调查也随之盛行。
要求他人帮着做填一次问卷不易,所以问卷设计者每每罗织N多内容,让填问卷成了十足的苦差。自认认真程度比较高,也时常难以应付,对认真程度在本人之下者填出的问卷,其可信度很可怀疑。
同样由于调查不易,为了追求数量,调查者每每抓到一个是一个,对填问卷者是否适合做被调查者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由此其调查结果又可怀疑。

因为问卷泛滥,也就经常有机会被要求做问卷。今天推掉了一个问卷,不是因为调查表太复杂,而是因为看了第一页,发现对调查主题不熟悉,如果填的话,恐怕与实际情况相左,无益于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

没有参加调查,却得知了一个网络调查平台──知已知彼网。以前见过的几个调查网站,有点像孤家寡人,而知已知彼网则像一个社区,互动性很强,有以下优点:

一、相关调查。知已知彼网的调查表模板比较靓,不过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最上行滚动的相关调查。看到时的第一反应是:哪个人填问卷上瘾,看到问卷就想填?当然不是这么回事,那是网站认为你会对这些调查结果感兴趣。

二、查看结果。这是知已知彼网最让我感兴趣的部分了。填过不少问卷,调查者主动告知最终调查结果的很少。而在知已知彼网,每个人都可以随时看调查结果的棒状图、饼图、3D柱状图、线形图。通过滚动链接,看到已经有一些图书馆相关的调查了,自然是有的做得认真、有的是弄着玩儿的,参考无妨。

三、预览问卷。填问卷前对问卷情况一无所知的也不在少数。知已知彼网有问卷预览功能,可以先看一看,再决定是不是参加。当然,也可以方便地借鉴别人设计的问卷。
说实话,以前曾经为了解某些问卷,明明知道不适合自己填写,也乱填一气,以便逐页翻下去,得到问卷的全部内容──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到最后一页会放弃“提交”,免得搅局。

四、问卷评论。一般的问卷都是你问我答,被调查者没有主动权。知已知彼网开设了评论功能,被调查者可以发表看法,也是一种多方沟通的手段。相信后续需要设计问卷者,通过看评论,也能获益。

五、问卷资料。发布日期、题目数量、人气指数(当指答题人数)、所属主题、问卷质量(估计自动打分),这些长期保留的资料,当需要问卷数据做参考的时候,是很有用的背景资料。

以上这些,对调查者有什么好处吗?还没认真想过。因为没有注册,也没有体验。

最后,感谢武大博士生唐琼让我知道了知已知彼网,顺便在此做一个广告,请图书馆了解数字资源订购的同仁帮她填一下问卷:图书馆订购数字资源选择标准调查

《元数据》与metadataetc.org

    曾蕾与秦健教授新作《元数据》6月出版:
Metadata / Marcia Lei Zeng and Jian Qin

                        
New York: Neal-Schuman, 2008.        London : Facet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1555706357 (US)                   ISBN 9781856046558 (UK)

    想着什么时候有中文版呢,试译目录[2008-7-13根据内容大纲中文版wiki更正、增加部分翻译,wiki上有完整目次]:

第1部分 元数据基础 Fundamentals of Metadata
第1章 导论
第2章 当前标准
2.1 通用元数据(DC, MARC系列)
2.2 文化物件与可视资源元数据(CDWA, CDWA Lite, VRA Core)
2.3 教育资源元数据(LOM)
2.4 档案与保存元数据(EAD)
2.5 版权管理元数据(copyrightMD, ODRL)
2.6 科技资源元数据
2.7 多媒体元数据(PBCore)
2.8 人物、代理的元数据描述(VCARD, FOAF)

第2部分 元数据构建 Metadata Building Blocks
第3章 Schemas:结构与语义
第4章 Schemas:句法
第5章 元数据记录

第3部分 元数据服务 Metadata Services
第6章 元数据服务
第7章 元数据质量检测与改进
第8章 实现元数据互操作
 
第4部分 元数据研究展望 Metadata Outlook in Research
第9章 元数据研究概观

附录:资源与参考源 Sources and References
A. 元数据标准–元数据表、应用纲要、注册站 Metadata Standards — Metadata schemas, application profiles, and registries
B. 受控词表和内容标准 Value Encoding Schemes and Content Standards
C. 术语

    目录译自www.metadataetc.org的《元数据》教科书部分,有各章阅读书目及练习,以及附录A与B──没看到书,看附录也能增长不少知识。

    曾教授对www.metadataetc.org的介绍同样值得一看(《元数据》教科书和网页“出炉”)。除了网站三大部分(上述《元数据》教科书部分、wiki部分、元数据教学BBS),令人感兴趣的还有网站背景云图及制作方法(生成软件http://tagcrowd.com/),“本月图片”敦煌莫高窟第407窟“隋三兔藻井”──顺着链接Three Hares Homepage看这三个共用三只耳朵兔子的网站,原来世界各地都有呢,这比看wiki部分的SKOS中文翻译有意思多了:)──期待下月的图片了,因为不只是图片啊。另:建议为image of the month存档,如果只保留一个月太可惜。
    因为喜欢,选贴上面网站其他两张世界各地三兔图:

         
埃及或叙利亚瓷器碎片,约公元1200年    

法国Wissembourg圣彼德与保罗教堂天花板,约公元1300年

    该网站还链接有更多相关网站、这些网站还有更多图片,如西藏古格王国白庙中的四兔图:

呵呵,喧宾夺主了;-)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

    自己对口音差异不敏感。当初从大阪到东京,曾有日本人跟我谈起关东话与关西话的差别,我全然没有感觉。这次,当老师说自己是英国人,因而与美国人说不同的英语时,我才发现他的话我比较容易听懂,尽管他的语速要快得多。事实上,前面几天我就发现自己很多词的发音都与Kenneth不同,因而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很是困惑。看来是学《新概念英语》,更适应英国英语吧。

    本期数图班第二门课是“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老师是来自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Michael B. Twidale。
    与前一门课老师Kenneth Lavender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完全不同,Michael采用大量互动的授课方式。Kenneth课前布置的是阅读资料,而Michael课前让准备即时贴、彩色笔及一面空白的纸,说是用纸做模型。这让大家都对Michael的课有不同的期待。事实上,他只花很少时间快速讲PPT上的内容,然后出题让大家花大量时间做操作──所谓Learn by doing──有时不免觉得太小儿科,比如最后让大家用其他人的手机设置时间提醒,目的在于体会如移动等技术变化对用户界面设计带来的挑战。静下心想想,有些东西的确说说就知道了,但只有真正做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并在今后加以应用

    人机交互界面可用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 用户测试(观察、记录、分析,可以询问原因但不作说明、不加指点)
√ 类似系统分析对比
√ 启发分析(选择标准分析列表,如Nielsen’s Checklist)
√ 纸原型(Paper prototyping)(在纸上画设计界面。分组活动:为网站增加“历史”功能)

    Michael灌输的一些观念,可以让大家在“做”的过程中巩固,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接受了,或者说还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意识中:
√ 关于界面设计:以计算机为中心,关注输入输出界面及其美观;以图书馆员为中心,关注检索点;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改善用户体验。
√ 通过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困惑(confusion),把事情做得更好 [要减少用户的困惑]
设计者需要学习如何减少用户的学习 [而不是让用户学习]
√ 要让用户学到想让他们掌握的而不是“我不会用!” [不要赶跑用户]
√ 实体图书馆不会设计华丽而难开的大门,再开设“大门素养”(door literacy)培训班 [图书馆员最热心进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训]
一个人能够看到的取决于他知道的,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他蠢或懒(没找到老师的那个图例)[用户并不拥有图书馆员具有的很多背景知识]

    最后半天Michael主要介绍两部分的内容:
1、一些网站的界面设计,包括很多可视化的内容
2、Web2.0相关网站及服务:Youtube、Second Life(及Info Island)、Google Map的多种Mashup应用、ALA TechSource、Flickr、Zoterao(可惜共享书目信息的方法居然是互相通过U盘复制文件)……
    特别:UIUC的IMLS数字内容网关(IMLS Digital Content Gateway),一个网上数字图书馆的联邦搜索系统,含IMLS资助的用于保存图书馆资源、发展数字化最佳实践、数字化具有全国性价值馆藏的样本项目(model projects)。

参见: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200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