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LC成员报告:2010图书馆现状

今年的OCLC成员报告出炉:How Libraries Stack Up: 2010。与往年的长篇大论不同,本报告只有10张统计图,通过不同来源的数字,以可视化的图形,与其他公共与私营机构的数据做对比,彰显图书馆在经济、社会及文化诸方面的作用。
可以说每张图都很吸引眼球,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不好意思全贴在这里,就最后三张了:
OCLC Membership Report 2010

提供2页的PDF版(有彩色版634K与黑白打印版295K)和11页的PPT版(有与PDF一致的完整版3.96M及模板版2.54M──供各图书馆填进自己的数字)。
我们的图书馆拿得出这样漂亮的数据吗?

via Tennant: Digital Libraries: The Power of Excellent Visualization (June 19th, 2010)
趁机再加上Roy Tennant引用的第3张

[update 2010-06-22] 最近遗漏东西比较多,感谢tsingove提醒,图林中文译站已有中文版:成就突出的美国公共图书馆 (12 六月 2010)

专题报告:图书馆信息组织未来

    《图书馆技术报告》(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是一份很特别的杂志,每期都好似一本专著,是由专家撰写的长篇专题报告,读后可对相应领域有相当了解。
    本期(v.43, no.6)专题“图书馆信息组织未来”(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Future for Libraries),ALA技术源博客介绍该报告,很是悲观,不译也罢。
    开篇引用作者Brad Eden在导言中的话:“作为一个老资格的编目员,我真正地感受到技术服务[注:采编]馆员早就了解到的痛苦:图书馆OPAC的时代已经过去。”

    Eden似乎像国会图书馆的Marcum一样,当了副馆长,开始管预算,就觉得“很明显,图书馆做事的方式行不通。”
    那么图书馆该怎么办呢?Eden给开的药方是:走出OPAC,将资源集中于新的领域,如3D信息可视化、大规模数字化、图书馆2.0以及与数字资源相关的元数据。不知道是否管用。

    据介绍,专题中有三章介绍资源,分别是基本资源(邮件表、博客和维基等)、“重新发明OPAC”(论文、报告、演讲的提要,网站,音频等)和图书馆2.0资源。应当很有参考价值。
    按以往的经验,要在EBSCO中看到报告正文,还需等些时日。

Via: ALA TechSourc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Future for Libraries

桂林数图研讨班·知识可视化与OPAC

    对可视化特别有兴趣。去年听林夏讲“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还参加了分组讨论,今年继续听“知识可视化与知识发掘”,看到了更多的实例。
    林老师谈到信息世界的三个基本元素是数据、信息、知识,而可视化也已经从数据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由“知识可视化”的解释,有顿悟:
·是通俗易懂的可视化
·是能将隐性知识转为显性知识的可视化
·是能够创造新知识的可视化
·也是能帮助人们学习,认知与合作的可视化

    原来自己对OPAC的分面浏览看法比较单一,只认为是一种限定检索的有效方法。看到上述知识可视化的四点分析,我以为分面浏览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书目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并且也达到了效果。在我讲“OPAC2.0案例分析”时,已经将此观点融入其中,当时未向林老师致谢,只能在此补救。
    一直以为,MARC格式尽管有很多不足,但以往的ILS并未充分利用其中大量有用信息。在Web2.0时代,数据成为核心。就OPAC而言,对数据的深入挖掘,使OPAC脱胎换骨,使书目信息变成了有用的知识。尤其对初入某一领域者而言,通过在简单的检索框中输入一个词串,OPAC返回的提示信息足以使之对该领域有一个初步的领略——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研究/文献年代、研究主题等等,大有古典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点学术门径之意韵。
    试用一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LibraryLabs,更容易体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