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编目规则:OCR草案发布

2021开年,《开放编目规则》(OCR)发布2020草案(Google文档)。这个草案可以说是一个简要说明,包括:作者、愿景、范围、原则、元素清单和未来发展方向。实质性内容体现在原则和元素清单二部分,“原则”约等于IFLA《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的13条,仅有极有限的补充修改;“元素清单”则全面体现OCR未来框架:

  • 【范围】元素概述仅适用于非珍稀专著资源。
  • 主要来源:PCC核心/ BIBCO标准记录(BSR)
  • 次要来源:ISBD 2007(无法免费获得2011版);对于实际的编目规则,计划主要依靠ISBD 2007。
  • 模型:BIBFRAME 2.0。仅采用了BIBFRAME的最高级别概念(总共六个:作品、实例、单件、行为者、主题、事件)作为组织元素的方法,以便可以将其用于其他元数据标准(例如Dublin Core)。

元素大纲:

  • I、Instance 实例【12大项(对照ISBD8大项/3-7合并)】
  • 1题名(1正题名、2并列正题名、3其他题名信息、4变异题名、5后续正题名、6与正题名相关的责任说明)
  • 2版本(1版本标识、2与版本相关的责任说明、3版本的命名修订标识)
  • 3生产(主要对非出版单件)(1生产地、2生产日期)
  • 4出版(1出版地、2出版者名称、3出版日期)
  • 5发行(1发行地、2发行者名称、3发行日期)
  • 6制作(如印刷信息)(1制作地、2制作者名称、3制作日期/数字化或印刷日期)
  • 7版权日期
  • 8丛编(1从编正题名、2从编其他题名信息、3与丛编相关的责任说明、4丛编ISSN、5丛编编号、6子丛编正题名、7子丛编ISSN、8子丛编编号)
  • 9发行方式
  • 10实例标识符(ISBN等)
  • 11附件
  • 12附注(1首选引用格式、2题名附注 、3责任说明附注、4用作资源识别基础的期/部分/代附注、5其他类型附注/见IFLA第7部分)
  • II. Carriers 载体【4项】
  • 1媒介类型,2载体类型,3数量,4尺寸
  • III. Item 单件【5项】
  • 1单件标识符,2馆藏地,3保管历史,4采访直接来源,5附注
  • IV. Work 作品【7项】
  • 1首选题名,2形式,3日期,4起源地,5其他区别性特征(如版本),6内容类型(文本、动态图像等),7语言
  • V. Content 内容【6项】
  • 1学位论文信息,2内容概要,3内容语言,4文字,5插图内容(1插图类型、2色彩内容),6附注(1内容清单、2包含:书目/影片目录/唱片目录/索引等、3受众/评分)
  • VI. Access points 检索点
  • 1作品(1创作者、2贡献者、3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行为者、4相关作品)
  • 2实例(1与实例相关的行为者/如出版者、2相关实例)
  • 3单件(1与单件相关的行为者/如捐赠者、2相关单件)
  • VII. Other elements (covered by separate rules) 其他元素(单独规则)【3项,主题】
  • 1分类,2主题,3体裁/形式
  • 【思考】
  • 1、考虑到ISBD正在修订,用10多年前的ISBD 2007作为主要依靠真的好吗?OCR编制也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不等等直接使用新ISBD?只要加上检索点部分,还不是只适用于普通专著——如果这样,IFLA编目部岂不是会十分高兴?
  • 2、元素清单7个部分,并未如说明所称以6个BIBFRAME概念组织。从其组织看,尽管标出了来自BIBFRAME和ISBD的元素,但原RDA的影子或许更多——其实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但想想新RDA,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