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着向前——“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系列总结

很少买书,但2013年《大数据时代》出版,第一时间买来纸书读。笔记中有“数据化,不是数字化”(《大数据时代》笔记,2013-1-25)。

一、2018年10月底,CALIS联编中心打算11月下旬在厦门开编目员研讨会,WJ约我作一个40分钟的报告,内容自定。根据受众,想着讲近年“国际编目标准现状与进展”较为合适。但一年前的第五届全国编目工作研讨会的报告已经用了这个标题(参见:第五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笔记,2017-11-26) ,还被《图书馆论坛》约稿,写了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因此需要另想标题。过了几天忽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有观点的标题:《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编目的未来之路》。与WJ沟通后开始准备PPT,到11月中旬基本完成,33页PPT。

二、正在此时,12月中旬的上海图书馆学会年会开始征集分会场报告。自感为CALIS准备的PPT内容不错,且两个会议受众不同,本着重在参与的想法做了自荐,不过有点强行加塞之意。报告标题相同,讲20分钟,因此较为简化,但PPT页数差不多。会议结束后,写了博文“2018上海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散记”(2018-12-16),其中有PPT全文链接。

三、每年上图学会年会声势都很大,12月初年会日程刚上网公开,接到《中国图书馆学报》就此报告约稿,却让我很是踌躇,只能回复说“试试看”。因为报告只是一个点,要形成能出现在学报上的文,有相当难度。最终花了一百多天才写完,期间搜集资料、记录想法、写博文整理思路,然后拟大纲、填入内容、准备开写,边写边核实概念、调整思路,进入3月初稿完成,各种拖延不愿动笔修改、又二十天才最终定稿,标题改为:《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文章2019年5月份发表。

四、因有上文,7月下旬WY和SJ为9月初贵阳国图联编中心年会联系就“数字化到数据化”做讲座,讲1.5不到2小时。如此时长是个挑战,口才不好,要人枯坐二三节课而能保持兴趣,非得有充实的内容。于是融合近年的另2篇论文,准备了86页PPT、讲1.5小时,用学报论文原题。

五、11月下旬,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YDQ为12月中旬北京第十届全国知识组织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联系报告,题目自定、50分钟。看会议名称,我觉得讲《文献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还是合适的。前3次报告受众以编目员为主,这次应当有所不同,因此不是用最初的PPT,而是大力删减86页PPT,并移除页面中编目员会关心的一些细节,再做调整后完成60页PPT。行前看日程,发现各报告都只安排40分钟,便对所讲略作调整——对报告的简介是:概述文献编目标准近二十年的演变、尤其是近十年间向关联数据的发展,兼及实践进展。9月会议1.5小时报告恐怕有点催人入眠,此次40分钟效果似乎较好。本次会议全称“2019年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暨大数据环境下情报检索语言学术研讨会”,会期一天、全程参与、记笔记、也有所感,或因已退休,竟提不起兴趣写介绍博文。

六、《中图学报》文章定稿期间我正在办退休手续,发表时正值退休,5月18日看到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文,就转发并附言“封笔之作”——如果开初就打算退休,恐怕无法坚持写完吧。评论中附言“感谢学报,让我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确是真诚感受。自己不是很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一路走来,被很多人在推动着往前走。编目从数字化到数据化这个专题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没有WJ的最初邀约、就不会存在,没有后来学报的约稿、就不会有深入的探究,也不会有今年两个后续报告。在2019年结束之际,发博文给此专题一个美好的结尾,也从心底感谢专业生涯中所有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