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金沙江路155号(华东师大二附中)

关键词:肉票、分餐制、取高考成绩、学生宿舍

上月一高中同学回国,在沪同学借机聚会,有同学很清楚记得二附中当年的地址:金沙江路155号。二附中搬走多年,后来这里开过红楼宾馆(北楼外墙是红砖),现在大多数地方划入华师大校园内,只北楼及楼前空地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园。北面沿街一排店在开设多年后,现正陆续关闭中。据说这里都要拆掉,未来将成为华东师大的教师教育学院。

第一次到此地已是1970年代的尾巴。从安西路起点站坐67路,经华东师大站,到曹杨九村站(现在的金沙江路站)下。再往前一站长风公园站,从路北边现在的长风二村开始,一路往西是长征乡的大片农田,感觉很是荒凉。
学校有几幢楼,都不大。进门靠金沙江路的是北楼;东面是宿舍楼(现在是后勤宿舍)、食堂(平房);北楼南面是一片水泥地、有蓝球架,在北楼上课的初中年级在此做早操;水泥地南侧一排平房是体操房,下雨天上体育课的;平房南面是南楼,我们高中教室在那里;南楼底层是通透的,通往南面的操场,操场西侧是200米跑道的小型田径场、东侧是篮球场——现在的南楼已经面目全非,通往操场的空间已经全封闭。操场再南就是华师大校园,现在来说比较不可思议的是,当时与操场跑道一墙之隔的,是华师大的肝炎隔离病房,当然病房早已不复存在。
很难忘记的是食堂。长条桌凳,漆成暗红色,兼作开会的礼堂。当时还是凭票供应的年代,因此交饭钱时,还要交粮票、肉票。 那时,有点像供给制,不是自己喜欢吃什么买什么,也不是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去食堂。每顿饭所有人都吃一样的,且以宿舍为单位取餐,一大方盘饭、一大方盘菜,拿到分配好的固定位置,8个人分着吃。如果晚去食堂,就只有盘中剩下的冷饭冷菜,还要一个人送回大餐盘,所以这种事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吃过些什么菜已记不清,但还记得每周有一天中午吃肉包子加鸡鸭血汤——聚会时还有同学提到肉包子故事,可见那时有大肉吃是件多么让人记忆深刻的事。最难忘的是早餐,因为让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讨厌吃糊糊类东西的习惯。当时早餐菜单隔天换,一天淡馒头加白粥、一天蔬菜烂湖面,那两年中, 渐渐习惯了喝粥,更喜欢上了烂糊面,至少比淡馒头加白粥有滋味。
北楼去得不多,各种办公室在北楼。有一阵语文吴老师帮我们几个人强化语文素养,晚上在北楼的语文教研室,他自己刻蜡纸、用油印机印出来让我们做题,有时也让我们帮他刻印语文资料。他还把自己订的文学杂志借给同学们阅读,真是个很拼的老师。对北楼印象最深的是高考结束后回学校取成绩——当时成绩可不是寄到家的。那天和大家一起等在北楼一楼,等得心焦时终于看到先前上楼的班主任陈老师从楼梯下来。他说了一些话,最入耳的是他提到我名字的那句:XXX考得不错。听到此话让我大为宽心。在学霸云集的学校,我的成绩一直只是班级中游(当年没做年级排名),但高考成绩进入了学校前十。后来还专门回校,和前十的同学一起在北楼前照过相,可惜我没有看到过这些照片,或许学校的校史资料中会有。
我们那个年级好像是第二届全市招生,五个班仅一个是本片招生的走读生,其他都是住宿的。因为学校宿舍不够住,我们住在华师大第八学生宿舍6楼,所以实际不常从155号大门进校。在体操房西侧有一条小路,经篮球场边通往华师大校园,就是现在华师大金沙江路北门进去后的那条路。那时八舍6楼住的是77、78级女生,是华师大历史上最牛的那一批学生。不过本人向来缺乏对外界的感知力,除了因停水从消防笼头取水弄得满地水、被她们中的钱某骂过而对她难以释怀外,对其他前辈少有印象。但还依稀记得当年竞选学生会主席的信息曾在宿舍楼下贴过,也算见证过中国大学的一个时代——等到1981年我们进大学,这个短暂的时代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