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早点摊

关键词:一副大饼油条、油条醮酱油

现在讲起上海的早餐,总会说“四大金刚”,但我小时候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名称,其中的“老虎脚爪”更是从来没有见过,只是听闻有此点心而已。
1970年代,麦琪路五原路口有个规模不小的早点心摊头,和两侧的乌中菜场一样,也只在早上营业,现做现卖。大铁筒内壁贴上大饼(烧饼),用筒内煤火烤熟;黑黑的大铁锅,油条和糍饭糕在油中翻滚;大木桶中放着蒸好的糯米饭,用来包糍饭(团);大铝锅中煮沸着豆浆。这里不卖面条、馄饨和馒头(包子),要吃这些得去麦琪路上距离半条马路的点心店。人行道上放着少量简单的桌椅供堂食,印象中没有顶篷。

现在常看到各地为某种点心到底是甜味还是咸味的吵翻天,或许上海是移民城市的缘故,同一种早点常常甜咸都有。比如大饼,咸大饼做成圆形,3分钱一个,甜大饼做成椭圆形,4分一个;豆浆也有甜咸之分,甜的加白砂糖,咸的加油条碎、紫菜、虾皮、榨菜末、葱末及酱油、醋、辣油或麻油,价格好像是4、5分钱一大碗;那时的糍饭团只包整根油条,喜欢甜的可以另加钱放点糖。油炸的是咸油条,4分钱一根,还有糍饭糕,好像也差不多价钱;甜的有时有糖糕,U形的,面粉中有糖外,炸好后再洒上薄薄的红糖粉。

油炸的点心不要油票,但少不了粮票。大饼1两粮票一个,油条半两粮票一根,糍饭团则可由顾客决定要2两还是更多。
油条是早点的核心,糍饭、咸(豆)浆离不了它,吃大饼也一定要配上它,称为一副大饼油条(1只大饼1根油条),胃口大的还要再加1只大饼。另外再来一碗或甜或咸的豆浆,是早点的经典绝配。

早点摊生意很好,总是排队。早上赶去上班的人,会坐在街边吃。我们有时买好菜,会顺便带些回家。也有时会特意去买几根油条,拿一根筷子串着回家,醮着酱油下泡饭,真是美味。现在单位食堂早点有粥、也有油条,有次跟熟人谈起,一致的意见是:最不满意不提供醮食的酱油,让人提不起吃油条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