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94. 1133-11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133.童行
宋代所设置的入门阶段出家者的称呼。得到父母承认方可入寺,住童行堂,在努力修得经典诵读、法式执行等作为僧人必须的素养和技能的同时,还须从事寺内的杂役。按其分担,称为方丈行者、客头行者、堂司行者、监作行者。与沙弥有明确的区别,并给予免除课赋的特别优待。

1134.道教义枢
十卷。清溪道士孟安排集。道藏第七十二、三册。道教教理的纲要书。由佛、道论争形成的道教教理,按道德、法身、三宝、位业等三十七条分类说明。用佛教的教理改变的地方颇多,特别明显受三论学的影响。由于引用了隋代的伪经《海空经》和《本际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并非梁代大孟法师孟安排所作,在佛、道争论盛行的初唐时所作则可以确立。如果按照本书的序文可以看出是根据《玄门大义》一书整理而制作的。

1135.道行般若经
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第八卷。本经系罗什所译《小品般若经》的异译本,来自空观的般若说,系大乘般若系经典的一种。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译出,在中国是般若经的首次翻译。该经的同本异译除上述罗什的译本外,还有支谦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六卷、竺法护译的《摩呵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玄奘译《大般若经》的第四会[回]十八卷和第五会[回]十卷,施护译的《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同时现藏的还有梵、藏文本。据传注疏的有支遁的《道行指归》和道安的《道行品集异注》。《道行指归》等现在已无留存。

1136.同庆寺
位于湖南宁乡县大沩山南麓。唐代大中年间(848-860年)应李景让之请,为百丈怀海的法嗣沩山灵祐而开创。产生弟子仰山慧寂,后世称为伪仰宗。与宰相裴休相交,在会昌破佛之际,由于果断的行动,在当时有很多尊崇者。山内流传的与灵祐有因缘的名迹很多,有仰山净室遗迹、作为湖南观察使的相国裴休住过的庵、香岩击竹的岩石等。据近年的报告称,撰有礼部侍郎郑愚“敕赐大圆禅师碑记”的庙宇建筑,只不过现存是小屋一间。

1137.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一卷。道藏第758册。系由大乘经典脱胎换骨改写的道教经典。作为灵耀宝藏天尊的神仙,为十方大圣诸众讲大乘经义时,回答弟子无始真人关于疾病和死亡等方面的问题。问疾之语来自《维摩经》的问疾品。另外,其中来生学仙一切人求欲果报品第八,则是《法华经》普门品下设的内容,只是以道教的风格改变了佛教的用语和人名。

1138.道贤论
孙绰撰。现无存世。见于《梁书》等的引用。将从西晋到东晋的七高僧与竹林七贤相比,赞赏其品德和言行。例如将竺法护比作山涛、竺法乘比作王戎、于法兰比作阮籍、于道邃比作阮咸、帛法祖比作稽康、竺道潜比作刘伶、支遁比作向秀。这些僧人主要是般若经系统的经典传道者。像竺道潜和支遁等还通老庄,是巧于清谈的玄学僧,这使得以孙绰为代表的江南知识分子对这样的佛教表现了很高的企求。

1139.道悟
(748-807年)禅宗青原系。由于住持[地]而被称为天皇道悟。俗姓张,浙江婺州东阳人。14岁时立志出家,父母不得已而允许,在明州大德之下剃度。25岁在杭州竹林寺大德之下受具足戒。师事径山法钦5年,大历十一年(776年)隐居于余姚大梅山。建中初年(708年)参见浙江钟陵的马祖道一,第二年秋谒见石头希迁嗣法,住湖南澧阳,后移湖北澋(?)口,再住当阳柴紫,以后活动于荆州城东的天皇寺。元和二年四月三十日圆寂,阳寿60岁,僧腊35。

1140.道洪
(574-649年?)俗姓尹,山西河东人。13岁时出家,师事昙延法师,诚心诚意地深入研究《涅槃经》。以后与净愿就《地论》进行研究。隋炀帝时被召至大禅定道场。唐代贞观年至律藏寺成为上座,再住大总持寺。贞观十四年(640年)应宝昌寺寺众之请讲《涅槃》。玄奘译经开始时,任证义(预审之意),大慈恩寺建成时被召入住。贞观末年圆寂,阳寿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