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75. 881-8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81.僧粲
(529-613年)俗姓孙,汴州陈留(河南省)人。年轻时奔走于各国,博识而巧于应对,被自己与其他人称为三国的论师。开皇十年(590年)应敕住大兴善寺,十七年(597年)就任二十五众第一的摩诃衍匠。还著有《十种大乘论》,是由通、平、逆、顺、接、挫、迷、梦、相即、中道十种主题构成的佛教概论。仁寿二年(602年)送佛舍利到汴州的福广寺。大业五年(609年),与三论吉藏的对论令长安的僧俗惊叹。弟子有僧凤。

882.僧璨
(?-606年)禅宗第三祖,谥号镜(鉴)智禅师。《续高僧传》卷二十五的法冲传中,作为《楞伽经》的传持者以“可禅师后粲禅师”之名出现。之后由于应禅宗教团的请求,尤其是荷泽神会从事的显彰运动,作为四祖道信之师、三祖僧璨而显彰,确立了禅宗的传承。出生地不明,患风恙(业病),天平二年(535年)四十岁时参拜二祖慧可,大悟嗣法。隐于舒州的皖公山,往来于太湖县的司空山,无定居之处。据说还游于罗浮山。其间于开皇十二年(592年)育成四祖道信。大业二年(606年)十月十五日圆寂。据传《信心铭》为僧璨之作。

883.僧实
(476-563年)习禅者。俗姓程,咸阳(陕西省)灵武人。二十六岁时出家,师从道原法师。大和末年(499年前后),与道原同到洛阳,遇勒那摩提三藏,得受禅法。据说勒那摩提认为他是优秀的人。通晓三学,因特别擅长以九次第定调心,名声提高。为北周太祖文皇所重用,保定年间(561年前后)被称为国之三藏。太祖平定梁荆后,据说益州大德50余人入京师从,其教化日益兴盛。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圆寂于大追远寺,终年八十八岁。

884.曹思文
(生卒年不详)东宫舍人,梁代人。反对范缜的《神灭论》,和萧琛、沈约等一样,著《难神灭论》。《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中奉答者之一。

885.僧主
后秦的姚兴为管理僧尼,在国内设名为僧主、悦众、僧录的僧官,罗什门下的僧[丰刀(上)石(下)]就任僧主,僧迁就任悦众,法钦、慧斌就任僧录。南朝的僧官司主要使用僧正、僧主的名称。

886.僧宗
(438-496年)俗姓严,雍州冯翊(陕西省大荔)人。九岁起为灵根寺法瑗的弟子,受慧业。后学于昙斌、昙济,擅长《涅槃》、《胜鬘》、《维摩》等。据说每次讲说,听者都接近千人。因自由奔放的性格而受到文惠太子的摈斥,但应北魏孝文帝之召讲说。据说因此被南齐太祖禁止出国。建立太昌寺,住此。建武三年圆寂,终年五十九岁。

887.僧柔
(413-494年)俗姓陶,丹阳(江苏省镇江)人。出家后,成为弘称的弟子,学经论。过二十岁登讲席,后游禹穴,遇慧基法师,讲论一夏。又入剡的白山灵鹫寺。应文宣王之招住在建康的定林寺而活跃。接受文惠太子、文宣王的皈依。梁代的三大法师智藏、僧旻、法云跟他学习,与谢寺的慧次并称。永明七年(489年)十月,应文宣王之命在普弘寺与慧次一起讲《成实论》,同时撰《抄成实论》九卷,附周顒序文而流传。延兴元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888.增修教苑清规
二卷。续藏二·六·四。亦称《教苑清规》。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天竺大圆觉教寺的云外法师自庆,以原天竺山白云堂某人印刻流传的《天台教苑清规》为基础,再订增修。受禅宗清规的影响,意识到天台的《立制法》以来的传统而编纂,是研究宋、元时天台教寺的组织制度等的重要资料。

889.增集续传灯录
六卷,径山文琇撰。续藏二·乙·十五。有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自序。据说观《五灯会元》,知道没有记载妙峰之善、北涧居简、松源崇岳、破庵祖先等诸老宿,立志撰述,历时三十余年而成。《续传灯录》收《五灯会元》之后的大鉴第十八到二十世为止,本书加以补正,因而命名为《增集续传灯录》。径山文琇(1345-1418年)属大慧派,是继承大慧宗杲—佛照德光—妙峰之善—藏叟善珍—元叟行端—行中至仁之法之人。

890.僧顺
(生卒年不详)南齐时的僧侣。针对张融著《三破论》批驳佛教,起草《析三破论》加以反驳。然而议论流于琐碎,有陷于感情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