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37. 457 高僧传)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57.高僧传
十四卷,梁慧皎撰,大正藏五十卷,亦将《梁高僧传》略为《梁传》。梁天监十八年(519年)撰,记录后汉永平十年(67年)到梁天监十八年为止的453年间高僧的事迹,收录本传257人、附传243人的传记。根据德业将全体分成十科,列举如下:开始三卷为“译经”,收35人的传;卷四到卷八为“义解”,收101人;卷九、卷十为“神异”,收20人;卷十一“习禅”收21人,“明律”收13人;卷十二“亡身”收11人,“诵经”收21人;卷十三“兴福”收14人,“经师”收11人,“唱导”收10人;卷十四收撰者慧皎的“序录”与本书的总目录,以及王曼颕(颖)与慧皎来往书信二封。本书的特色是以上十科中,从第六“亡身”到第十“唱导”的五科直接与民众相连,收集记录了致力于这些方面教化的人的传记,而以往的传记类中对这种人的传不是省略就是一笔带过,本书在采纳这些传这一点上成为一大特色。根据自序,本书执笔的动机是因为以往的僧传有褒赞过度、史实不足或者简略过度之嫌,没有适当的僧传,而且,“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乃本与实之宾,若实行而潜光,则高而无名。(中略)有名而不高,纪本所无。高而无名,则备于今录”,即使有名声,只要寡德则不记,而只要德高,即使名声不显赫的人也记录,因此不说《名僧传》,而作《高僧传》。撰者的这一见解,表现在第六科以后的五科中所收录的传。根据自序及与王曼颕(颖)书信中可见,本书制作中所用的资料有以前的僧传类,如下:晋法济的《高逸沙门传》、齐法安的《志节》、僧宝的《游方》、法进的《论传》、瑯瑘王巾的《僧史》、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郄景兴的《东山僧传》、治中张孝秀的《庐山僧传》、宋临川的康王义庆的《宣验记》、《幽明录》、太原王延秀的《感应传》、朱君台的《征应传》、陶渊明的《搜神录》、王琰的《冥祥记》、刘俊的《益部寺记》、宋昙景的《京师塔寺记》、齐文宣王的《三宝记传》、中书陆明霞的《沙门传》等,达十几种。如慧皎自序中所述,除了这些僧传类,还搜检了数十家杂录;南朝的晋、宋、齐、梁的正史,以及北朝的秦、赵、燕、凉的伪历类之外,还涉猎地理杂编、孤文片记,请教故老先辈以收集资料。然而据认为,本书最直接资料的名字并未被提到,这就是僧祐的弟子、梁宝唱撰的《名僧传并序目录》三十一卷。如王曼颕(颖)在书信中所述,“唱公之纂集最近实”,宝唱的传是以往僧传类中最完备的,全体分为八科,集录了425人的传。据认为,慧皎直接以此为资料,在载录名僧而非高僧之传的编纂方针指导下,撰述了本书。上述慧皎的参考资料中,除陶渊明的《搜神录》以外其它都未流传下来,宝唱的《名僧传》也仅存日本的宗性于文历二年(1235年)抄出的《名僧传抄》一卷。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后汉的竺法兰与昙柯迦罗等列入了本传,而从现在来看译经史上重要的吴国的支谦与康僧铠等列入附传,显得不均衡;另外,全体来看,如《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在其序中所评,“吴越缉衰,魏燕叙略,博观未周”,本书的失误是对江南方面详细,而对北方则疏略。然而这是由于本书撰者是南朝梁代人,又是在江南编纂而成。尽管有以上缺点,作为中国早期佛教史上最可信赖的资料,从后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与宋代赞宁的《宋高僧传》、明代如惺的《大明高僧传》等均以慧皎的这本《高僧传》为样本可知,本书确立了僧传类的一种形式,成为以后的规范。作者除本书之外,还有《涅槃义疏》、《梵纲经疏》等著述,但现在除本书外都已散失、没有流传下来。梁末避候景之乱,于元帝承圣二年(553年)来湓城(江西省九江市),第二年五十八岁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