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35. 441-4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441.高座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聚宝山。山顶曾有梁代光宅寺法云讲《法华经》、从天降花的奇瑞,寺位于中部。晋永嘉年间(307-313年),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罗遭北方之乱,渡长江而到此。他擅长咒术、梵呗,世人称为高座。丞相王导迎接并与之交往,高座修头陀行。成帝仰慕此风,在他圆寂后建墓塔,僧关右在此地得谢琨的帮助,建一庙,称高座寺。到梁代,金陵宝志住此,据传法云讲经即在此寺,唐李白之子中孚出家于此。后来在宋代改为永宁寺,明代分二寺,永宁、高座寺并存。

442.光赞般若经
十卷,竺法护译,大正藏八卷。罗什译《大品般若经》(梵本为二万五千颂般若)的异译经之一,是此类经中最古的,亦称《光赞经》。根据《出三藏记集》所收的道安作“合放光光赞略解序”,本经的胡本于太康七年(286年)由于阗的沙门祗多罗带来,同年十一月由竺法护译出。聂承远作笔录,帛元信、沙门法度也参加译场。但与元康元年(291年)所译的《放光般若经》不同,《光赞般若经》久被埋于甘肃地方,道安也到泰元元年(376年)才拿到。本经的研究成果有道安的《光赞折中解》一卷、《光赞抄解》一卷(现均不存)。

443.交趾
称呼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地方的地名,亦写为交阯。前汉武帝征服的九郡之一中有交趾郡,此称呼用到十世纪前后为止。

444.洪州宗
禅宗第六祖慧能的南宗禅,传于弟子南岳怀让,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709-788年)嗣法之后,活跃于江西省的虔州、洪州,尤其在洪州开元寺振禅风,育成许多弟子,因而时人号洪州宗。洪州宗之号,最早出现在宗密所著《裴休拾遗问》,在《圭峰禅师碑铭》中亦称江西宗。开元寺存于南昌府新建县之东,亦称上蓝寺、大佛寺、承天寺、能仁寺、永宁寺、祐清寺。洪州宗的主张是“连少许的心动、指与目之动,全为真实之佛性之动”。马祖之下,章敬怀晖、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兴善惟觉、汾州无业尤其活跃,西堂及百丈对洪州宗在本地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45.洪秀全
(1813-1864年)广东省出身。清宣宗末年,率领基督教信徒举兵,自号天主,咸丰元年(1851年)称国号为天平天国,以广西省永安为首都。后攻陷南京、作为首都,又攻下十六个省,产生内讧而自杀[原文如此]。由于这一叛乱,佛教教团受害很大。即他不承认土地私有,不允许基督教的神以外的一切信仰对象,因而所到之处破坏寺院、烧毁经像。结果是加速了前代开始衰微的佛教的退潮。

446.高昌
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三十五里的哈喇和卓之地。在北路的东端,东西交通路的要冲。佛教自古流行于此地。北凉的蒙逊占有此地之后,高僧辈出,法众、法勇(昙无竭)、智猛、昙无谶、道普、昙学、威德、法盛、法进、法朗、僧遵、法绪、智林、法惠、慧嵩、慧乘、玄奘、玄觉、法渊等诸僧都与此地有关系。

447.更生论
一卷,罗含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弘明集》卷五)。记述万物转生,天地无终是由于万物反复转生,各自的本体不变,又解说精神与肉体不同,死生不过是所谓肉体的“质”的聚散,达观的是将死生视为一。以道家的自然观为基调,但注重的是对佛教的神不灭说而言有利的方面。且著者罗含为东晋时在桓温处做官的知名文人,四世纪后半、七十七岁时去世。

448.光统律师
北齐的僧统慧光的通称。→慧光

449.孙清觉
(1043-1121年)白云宗创始者。洛京登封县出身,号称孔子的后裔,从幼年时受到很好的教育,跟随汝州(河南省)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出家,游历各方,尤其在舒州(安徽省)的浮山闭门不出、打座达二十年,其后在杭州灵隐寺的后山白云庵开新义。此白云宗的主张是专门批判当时的僧宗,教义方面以《华严经》为根底,行仪方面重诵经礼拜供养,自己从事农耕,旨在自给自足。政和六年(1116年)被流放于恩州(广东省),理由好象是禅家的信徒控告他所著的《证宗论》反抗朝政。去世后,弟子慧能带其遗骨回杭州,埋葬于余杭的南山普安寺(后改名普宁寺),建塔。此地成为白云宗的中心道场。著述有《初学记》、《正行集》、《三教篇》、《十地歌》等。

450.光世音应验记
一卷,傅亮撰,收于牧田谛亮《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の研究》(1970年)。本书在中国早已散失,日本京都的青莲院传有鎌仓中期的古写本,牧田的校订本即以此为基础。傅亮(374-426年)是南朝(晋、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已知本书以竺法护于西晋太康七年(186年)所译《正法华经》的“光世音普门品”为基础,作为记载中国最古的观音信仰的资料而值得珍贵。根据序文,作者从曾读过的东晋谢敷的《光世音应验》(现不存)中勉强只想起七个传说(七条),记下成本书。另外,宋代张演著有《续光世音应验记》,齐的陆杲写有《系观世音应验记》,为本书的续编。